笔趣岛 > 古代种田记 > 第72章 琐事

第72章 琐事


  五月初夏,五个月大的宝宝已经可以吃些东西了。赵世杰去镇上请了老秀才给两个娃娃取了名字,哥哥大名赵秉文,取自《周颂·清庙》:“济济多士,秉文之德”。妹妹大名赵灵雨,取自《诗经·鄘风·定之方中》:灵雨即零。

  木棉等人都颇为满意,听着也好,也大多数人那取得有些随意的名字比起来好很多,寓意也好。这时候的天气开始渐渐升温了,但是两个小家伙还是要穿得多一些。

  木棉出了月子后,虽然公公婆婆都不让她干什么活,但是在宝宝睡觉的时候,她还是会适当地去运动。两个小家伙都已经形成了固定的休息时间,她配合着,自己的休息充足后,便会寻些别的事情适当运动运动。

  赵李氏也在家里跟着木棉照顾两个小家伙,因为一下子多了两个人,赵家每日都颇为热闹。不时村里有空的妇人也会上门闲聊或者瞧瞧这对龙凤胎,虽然刚出生两个都特别瘦小,但是经过这几个月的精心照顾,已经与一般的单胎宝宝无二了。

  赵世杰是个沉闷不爱说话的,在家里几乎整日都是绷着脸,谁都一样。不过自从当了两个小家伙的爷爷后,脸上的笑就没停过。每日在外边多累,回来都要叫赵李氏将两个娃娃抱过去瞧瞧。

  有时候闲下来,他也会亲自照顾两个小家伙,一般这时候,木棉就特别有空闲了。两个小家伙因为与爷爷奶奶相处时间多,对他们也很亲。“咿咿呀呀”的说着话,两位老人也不嫌吵闹,两人也学着小宝宝说话。

  “来,和和吃蛋蛋~”赵李氏将大孙子放在自己的怀里,捧着小碗蒸蛋给他喂吃。

  “你看,久久吃得多好~”赵李氏看着赵世杰怀里的灵雨乖乖地吃饭,便对孙子说道。

  和和久久是两个娃娃的小命,这是木棉与赵南在他们满月后取的。

  “咿咿”穿着两件薄杉的胖娃娃双腿环抱着,胖嘟嘟的手臂抬起来想抓住奶奶抬起的手。

  “好好,和和乖,咱们也吃。吃多些,快快长高。”赵李氏瞧着孙子这般乖巧可爱,一颗心都要化掉了。

  “和和,小孙孙,我们久久可要吃光光咯。”赵世杰单手圈着在腿上坐着的灵雨,一边偏过头来将手里干干净净的碗往孙子这边翻了翻,让他看见碗里。

  “别惹他,我们小孙孙也吃得很快,来,不着急,慢慢吃。”赵李氏刮了一眼赵世杰,然后又回去哄有些着急的孙子。这时候的小娃娃,已经会自己表达一些东西了。

  东厢房里,今日得闲夫妻俩这些日子照顾两个渐渐好动的娃娃累得不行,如今日上三竿都不准备起床。反正一切又爹娘在呢,赵李氏今天早上过来抱走两个娃娃时也叮嘱了,多睡些。

  这种睡到饱的情况大约隔个七八天就有一次,毕竟现在不是农忙,公公婆婆还能时不时帮她们俩照顾着。若是到了水稻结穗的时节,那绝对是不可能有这种空闲的。

  木棉睡在房间靠墙那一边,她睡觉从前不太老实,如今为了顾着两个娃娃,早就改了过来。

  “如今是什么时辰了?”木棉揉了揉有些惺忪的睡眼,侧过身来懒洋洋地说道。

  “不晓得,你睡饱了吗?”赵南揉了揉她的脸,浅笑道。

  “嗯~”木棉舔了舔有些干涩的嘴唇,发出哼哼的细声。

  “小棉、小棉”赵南被子底下的手不自觉地揽住了她的细腰,轻轻地揉捏着,凑着她的脸,温热的气息在她的脖子间缠绕着。

  “赵、”木棉气息有些紊乱,身体不晓得什么时候已经缠上他了。腰间、脖颈上。

  一室春光————————————————————

  八月中秋,今年临近收割前下了一场大雨,不少人家的水稻都倒了,担惊受怕的众人,已经着急得吃不下饭了。好在第二日阳光大好,众人赶紧带了一家老小下田去将倒下的先割了回来。这倒在田里的稻子,若是隔上一两日便会发芽,这就等于没了收成,所以大家如何不急。

  辛辛苦苦伺候了好几个月,都等着吃饭的。随后怕过的众人更是一鼓作气,忙到天色全都黑透了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吃饭休息。木棉在家照顾两个小家伙,八个多月,已经特别好动了。木棉照顾他们,每一个便是大汗淋漓。

  中午赵李氏回回来一趟,将木棉做好的午饭给余下的人送去田里头,赶着收割,中午都是不会来的。木棉除了准备丰盛的饭食,还会准备一些清热解暑的饮品。

  赵家有一口水井,木棉每日将做好的酸梅汤吊在井里头,这水井是天然的冰箱,拿出来的酸梅汤凉丝丝的,特别受大家的欢迎。

  不过除了酸梅汤还有菊花茶、金银花茶,这些下火祛暑的饮品也常常轮流出现。收割这十几日,全家人除了两个胖娃娃都黑了、瘦了。

  忙过了这阵子后,木棉便跟着赵李氏,带上两个娃娃到处走街串巷。因为赵东已经是十七岁了,这两年一直都在找着,但是还没有合适的姑娘。如今赵李氏一得空,便会四处找可靠的人家打听附近合适年龄的姑娘。

  木棉自然是跟着去的,赵李氏也相信她的眼光。婆媳两人相处快两年了,都已经很熟悉了。之前也找了好几个,但是有的是太娇气,赵李氏不喜,木棉也不喜。虽然日后是要分家过的,可是来一个这么膈应的,还有可能会闹得妯娌不和,家宅不宁。

  这回经过不是第几手的推荐,她们俩得知下河村有一位姑娘不错。下河村与赵家村隔了三个村,两人一路走过去,差不多要半个时辰。

  两人趁着早上太阳还没有升起便出门了,不过两个小娃娃却还是带着一顶小帽子。木棉后头还背着一个小背篓,里面放着两个孩子要用的东西。

  下河村有赵李氏娘家那边的一位亲戚,虽然来往不多,但是这次七拐八弯地打听到这边有这么个亲戚。托人透了个风,这才带着些东西上门。

  这种曲折的相亲过程,基本是这里通用的。毕竟成不成是说不定的,不成大家都心知肚明不去揭穿,明面上也好看,只当是去走亲戚的。

  “娘,这姑娘是个咋样的?”木棉一边走一边问道。

  “托阿南他三姑姨打听到的,吃苦耐劳,模样算不上好看,但是也不差。是家里的老大,所以挺会照顾人,跟咱们阿东正好。他们家姓尤,除了这大姑娘,底下还有四个弟弟妹妹。

  他们家条件比不得咱们,但是娶媳妇就娶低的,倒也没有什么。听说那尤家夫妇是个老实人,咱们这回除了相看那姑娘,那当家的也得瞧仔细了。莫要弄个不三不四的亲家,实在是着罪。”赵李氏说道。

  “嗯,若是尤家当家的是个不错的,那姑娘嫁妆少些,咱们也是不怕的。主要是人好就成,咱们家也不缺她们的嫁妆。”木棉点点头表示同意道。

  “就是这个理儿。”赵李氏深有同感。

  两人走了一趟,直到下午太阳开始落山方才回家。

  “娘,您觉得这尤连如何?”回来的路上,木棉问道。

  “好不错,那一家子虽然人多,但是那尤家两个当家的倒还真是老实巴交的。”赵李氏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誒,娘,为何那尤家两口子好像很着急将这大女儿嫁出去?”

  木棉有些好奇地问道,她们通过三姑姨做中间人去了趟尤家。那尤家也是一早便准备了一番,在交谈时,言语间都是颇为在意这个成亲日子的问题。

  “那尤莲底下那弟弟过两年就要说亲了,尤家两口子还不等着这比聘礼求一个媳妇?他们家那情况你也瞧见了,那屋子不用修葺?

  还有那么多个娃娃,一个接一个的,这个娶了,没过几年另一个也接着要。余下一家子吃喝拉撒那样不用银子?”赵李氏一笔一笔地算着。

  “那、娘,这姑娘...会不会有麻烦?”木棉有些担心道,这家人虽然如今看着老实巴交的,但是保不准哪天就上门跟他们家打秋风借银子之类的。

  “我也是这想法,回家跟你爹商量商量,反正这事也只能看看,两家都晓得能不能成都是不好说的。”赵李氏淡淡地说道。

  “嗯~”木棉点点头应道。

  过了几天后,赵李氏自己带着一份小礼物给尤家表示歉意,前几日打扰了。此事便没有了下文,尤家也晓得这事没有机会了,收下礼物,也没有说什么。

  而后,赵李氏又迅速出手,与此前一样,先是经过多方打听,而后又是与木棉亲自上门过了眼,最后回家与赵东仔细说了这姑娘的情况,赵东点头。

  于十月底定了邻村的一位姑娘,姓邵,名月。家里有个哥哥姐姐,姐姐已经嫁了,哥哥今年刚成亲。底下有一个弟弟,邵家族亲颇多,是附近一个大族。

  邵月家与现在的族长并不是很亲了,但邵月家为人在村里族中都颇受好评。因为邵月家虽然没有赵家这般好家境,但是也不差,家里二十多亩田,十几亩地,两个兄弟就算分家也是足够吃饱喝足的。

  邵月平日里乖巧懂事,她哥哥姐姐都挺疼她的,更别说自己的爹娘了。邵家也寻了个合适的时间来赵家坐了坐,然后两家交换信物。

  赵家找了媒婆上门,这事就算是定下来了,由媒婆拿到邵月的生辰八字,经赵李氏去算命先生那里核算出最好的成亲日子,定在明年四月初。

  赵东定亲后,赵李氏得空便带着赵东赵南两兄弟将西厢房收拾了一通,另一边也去木匠家定了十来套家具。这事赵李氏与她说过,赵南成亲时也是一样的。木棉对此并没有什么异议,毕竟赵李氏做事一直都是挺公允的。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平静的小山村来来回回都是这样过着。家长里短的小事没有断过,村里大树下永远都有人在唠嗑东家长、西家短。

  两个小家伙渐渐大了,她也时不时带着出门玩,赵南给做了一辆小木车,像是现代婴儿的小推车,两个小的放进去坐着,木棉推着他们就能出门了。

  十二月,两个小家伙过了一岁的生日,请了亲朋好友上门吃了一顿席面。邵月是在嫂子的陪同下过来的,木棉早就提醒过赵东。两个小年轻见面也不敢看对方,只是余光趁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方才看看上一看,但是很快又移开的眼神。

  以为旁人觉察不出来,殊不知大伙早就晓得了。赵东平日里也是个几位开朗的,谁晓得这见了媳妇,就变得这般害羞,木棉与赵李氏都颇为感慨。如今婆媳俩常常聊东聊西的,在家里照顾两个小的时,常常因为说起某些趣事,晓得弯了腰。


  (https://www.daowx.cc/bqge138275/7033556.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