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琅华夫人 > 第四十三章 请教

第四十三章 请教


  这日读《论语》,刘学士讲为政篇,嗓音响亮,吟哦不知疲。

  窗外雨点坠落,滴答打在蕉叶上,一滴,两滴,三滴……雨声逐渐密集,暴雨倾盆而下,大风将书页吹的哗啦啦地响。

  六月的暴雨来得猛,去得也快,两刻钟后雨停云散,又是艳阳高照天。

  放堂时分,宝儿要去花厅用膳,程清宛以注解未完成之故,让她先行一步,自己随后就去。

  三位公主一同离去,谢述怀收拾好书卷,准备与刘挚一同走,忽闻身后有人呼道:“谢官人请留步。”

  回头看去,原是程清宛在挽留,他笑问道:“程姑娘有何事?”

  程清宛道:“有几处地方不甚明白,想请教谢官人。”

  公主及伴读念书时,若有不解之处,先请教侍读,侍读不能答,再问讲官。

  谢述怀一时走不开,只好请刘挚先行,一面举步靠近,一面问她:“何处不明白?”

  程清宛捧书以手指之,问道:“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作何解呢?”

  她作出聆听之态,却遭他反问:“你读此句时,最初以为何解?”

  程清宛道:“我才疏学浅,若抛去注疏,最初以为圣人之意,在于告诫学生勿攻击其他学说。然而参照注疏,却越读越糊涂了,谢先生以为哪种注解才是正确的?”

  谢述怀道:“攻,治也;攻,犹伐也。同音同字,而其意大相径庭。后人看待异端,或曰他技、小道、异己、邪说、两端。圣人主张君子和而不同,又怎会声伐他技小道、与己不同之说?”

  “此论归于为政篇。政者,正也,不偏不党,不就是为政之道?是以我与刘学士认为,此论作‘偏执于一端是为害’之解。”

  此处,异端取两端之意,语同出自《论语》:叩其两端而竭焉。释义从事情两头反过来叩问,一步步问到穷竭处,问题就不解自明了。

  “那为何不取‘邪说’之意?”程清宛又问。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谢述怀不用长篇大论,而是以圣人之论对答,此言既出,程清宛再无话可问,他合上书页道:“其实程姑娘最初的见解,也没有错。你参照的那几本注疏,皆为鸿儒所作,能流传下来,可见其言有可取之处。读书不就应该广开思路?人云亦云,算不得智慧。”

  程清宛赞誉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谢官人有大才。”

  谢述怀只道不敢当,又问她还有何处不解,程清宛低头轻翻书卷,忽闻外边传来东珠的声音:“幸亏是赶上了。”

  昨夜程清宛私下交代东珠,命她蒸一份荷花糕,裹在油纸里,赶在放堂前送过来。

  今日东珠提着荷花糕,早早就出了门,不料行没多远,天就下起雨来,她急忙折回去拿伞,但雨势太大,地砖打滑,到底还是误了时辰。

  东珠把油伞放在门外,走进来向两人行了礼,笑对谢述怀道:“早闻谢官人大名,常听人说您平易近人,又乐施好善,我今日厚着脸皮来,想请您帮一个忙。”

  一旁的程清宛已合上书卷,谢述怀含笑看了她一眼,不作声。

  东珠自顾道:“我有一位兄长名伯赏,有术士之能,故在翰林院听候陛下召见。”

  她从袖里摸出一封信,同荷花糕一起递到谢述怀面前,恳求道:“我无缘与兄长见面,恳请谢官人帮我转递书信,就说是伯菱寄于他的,他见到这袋荷花糕,就如同见到我一般了。”

  她神情凄切,眸底尽是哀求之色,谢述怀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摇头笑道:“难为程姑娘留我这么久,我若不答应,岂不是伤了你们一片苦心?”

  他接过信封道:“翰林也分不同院,我未听过你兄长大名,只能试着打听,不一定能找到。”

  信封已收进他的衣袖里,程清宛笑道:“谢官人肯帮忙,东珠就已经感激不尽了,能不能找不到人,就看天意了。”

  “你若来得再迟一些……”谢述怀从东珠手中拿走荷叶糕,侃侃道:“想必程姑娘也能为你拖到最后。”

  程清宛闻言一笑,退后半步向他行了谢礼,“谢官人循循为我解惑,我还未致谢,请受一拜。”

  谢述怀答礼道:“不敢当。”

  他告辞后,东珠替程清宛收拾书笔,却见她脸上笑意浅浅,怪道:“姑娘在笑甚么?”

  程清宛道:“谢官人是个聪明人。”

  无论是学问,还是为人处事。

  东珠却心有余悸,揣揣不安道:“不是我心眼小,他不会偷拆我们的信罢?”

  他们的交情实在不深。

  “看了又能如何?”程清宛笑道:“我们不过是以伯赏妹妹的口吻,写了一封信而已,你也没说你就是伯菱。至于后面的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当日早朝议政,宣平侯禀奏:“经查,旬县初春灾洪泛滥,县令梁亭粉饰政绩,隐而不报,此大罪一。梁亭为一县之长,却无作为,纵容贪官酷吏,赋敛无度,致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此大罪二。伏乞陛下敕命刑部严讯,以正国法!”

  邹御史附议道:“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为谏官者,当介直敢言,莫因畏祸而不敢言。梁亭忝官尸禄,欺上罔下,有官吏如此,上使圣明蒙蔽,下使哀鸿遍野,是国之不幸!”

  百官登时面面相觑。

  梁亭与梁丞相乃是远亲,御史暗指朝臣畏祸而不敢言,是暗中声讨梁丞相一党。

  “卿家所奏,梁相昨夜俱以上疏。”

  周帝不苟言笑,“革除梁亭县令之职,押回朝廷,交由刑部问罪。此二罪外,梁相另有禀奏,旬县群盗并起,摧残府衙,且诱民为盗,拟征调官兵将其围剿。众卿以为如何?”

  邹御史道:“若为官者廉政爱民,使百姓自足,虽诱之为盗,亦不肯从。臣以为可先派选新官前往游说,如若不降,再杀不迟。”

  梁相道:“群盗召集流民,暗中为祸,门人惊觉此事,多次游说而不降。若任其壮大声势,则后患无穷。”

  围剿群盗,势在必行。

  周帝又问新县令举何人,宣平侯力荐曹驿,宁国公则推选王拙,二人为新科进士,最终以王拙为洵县新县令。


  (https://www.daowx.cc/bqge205836/1390950.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