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第八篇评论2

第八篇评论2


  8-2关于“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经济系国际商务一班朱赛赛12号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诗,即是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开始,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学礼守礼,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乐,在于人的创造。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对于当代人而言,这三样东西仍然很重要。一个人如果具有这三样东西,那么他将是一个君子。

  2、国贸班单凤:孔子说:“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而诗、礼、乐则代表着人的不同的品质,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从兴于诗中我学会譬喻、产生联想,更重要的乃是诗“可以通过具体的譬喻和生动的联想,来感发和振奋我们的心志情意学习礼仪也是同样的道理,最初或许只是蹩脚的人云亦云或亦步亦趋,甚至只是一种“限制”,而一旦我们领会到那本真的仁爱并娴熟于礼乐的世界之中时,我们才能真正的“立”起来,而我们的生活也才由此充分展现出它的丰富性来,“当种种礼仪行为被视为构成一天日常事物的诸多圆满的事件时,这些礼仪行为就是多种多样和多姿多彩的”。使我们从感性的‘美’的体验,上升乐的精神就是这种悲剧意识和形上愉悦的中和,作为一种鼓舞兴起的巨大精神力量,乐使人得到净化和提升,即使是小人,也会为这种,“只有音乐才能使我们离开这个视觉世界,粉碎光的无情暴力,并使我们妄想我们即将接近心灵的最终秘密”,而“音乐对我们所具有的不可名状的美丽和真正解放的力量,正在于此”。可见,音乐的形上意义就在于,它作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作为形上愉悦和悲剧意识的中和,它使人彻底地从图像化的空间视野中解放出来。无形的力量所震慑到理性的‘善’的意识。这正是立德修身的起始段。”

  3、国商1夏俊杰人最为复杂,于自然万物中高贵根本.人起源于自然,但却能够对自然和人自身进行反思,寻求人生价值所在.人首先需要的是解决生存需要,追求生活之本;但人又不同于动物之本能,人有感性有理性有智慧。并善于用言行赋予表达,“诗”寓于感情、情绪于一体,可以喜,可以悲,或乐,或哀,全于心情所至,兴致所“发”;“礼”具有人格卓然自立、理性思索于一体,有冷静,有规范,进而三思成行,退而择善有改,是为理智而思,心志所“立”;“乐”蕴涵涵养、智慧于一体,包容一切,同和一切,不为物喜,不为己悲,实有身心合一,睿贤至成。

  人有感性,人是生活着的处于自然的人,起源于自然,来源于对自然的众多习性。人有理性,人是生活着的处于社会的人,认识世界,处理人际,反思自身。人有智慧,人有幸福和价值的追求,领悟生活真谛,追寻人生理想,寻觅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

  人的伟大在于能够坚持理想,还能具备知其为而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积极进取的感性之精神,能够在遇到不寻常的苦难时有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乱以及善于分析处理的理性之思维,能够对于世间的一切包容融洽、和其尘同其光的不为物与世事所累的智慧之修养。人之生活,能性情“兴于诗”,能思维“立于礼”,能修养“成于乐”。有感性,感性让人生有了精彩绚丽;有理性,理性使人生有了追求发展;有智慧,智慧成人生有了幸福和价值。孔夫子是为至圣,言语无多,却囊括人生真谛一切。

  4、国商2班周晓勇: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

  《诗》即是《诗经》,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孔在《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

  《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即理也,或者法也。《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

  《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贤达之人所奏之乐,“乐而不*,哀而不伤”所以乐是人性的最好的体现。

  所以《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5、国际商务2班黄诚洋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

  《论语》中有几个句子是不太好翻译的,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其中之一。

  可能是古代语言贫乏,没有今日文字之丰富的缘故,造成古今汉语对译的尴尬。但有时现代汉语讲得十分清楚的语句,却没有古汉语的简练,古汉语的含蓄与传情。

  古人最聪明之处,在于善于使用比喻及寓言说明事理,这一点现代不如古人。像本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就是一种比喻的表述方式。我们不妨也借用古人的方法,来理解这一章所蕴含的意义。

  《论语》中有一章,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雍也》第二十七章)。还有“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第十八章)我说博学于文,就是兴于诗;约之以礼,即是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就是成于乐。同样的,“兴于诗,就是文胜质则史;立于礼,就是质胜文则野;成于乐,即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再以学道作比喻。兴于诗,可比喻为学道;立于礼,可比喻为践道;成于乐,可比喻为成道。以孔子一生的自我总结来比拟。十又五而有志于学,三十而立,相当于兴于诗;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相当于立于礼;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相当于成于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可以和《学而》篇第一章的内容相参照。“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同于兴于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同于立于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同于成于乐。

  这么多的比喻,比拟,等同,相当于,等等,无非想说明一个道理,《论语》不是死巴巴的文字,而是活泼泼的思想,不能把他读死了,读死与死读都是无益的。孔子的这章教诲,无非要告诉人们,要想有大的担当,成就大任,任重而道远,必须首先成就全面的人格,包括知识,智慧,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性格等等,否则是难当大任的。放在这一篇的环境中来看,泰伯,尧,舜,禹,周公,文王,武王等,以及曾子所说的士,都必须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完全的仁,高尚的仁,有能力担当大任,可以成就所谓仁的人。

  6、国贸班侯娟娟:兴于诗,强调诗的教育之重要。兴于诗的兴念去声,读如兴趣的兴。所兴的是人的情感。立于礼,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于乐,最后的完成在乐。人的伟大在于能够坚持理想,还能具备知其为而为和知其不可为而为的积极进取的感性之精神,能够在遇到不寻常的苦难时有坚强的意志和临危不乱以及善于分析处理的理性之思维,能够对于世间的一切包容融洽、和其尘同其光的不为物与世事所累的智慧之修养。人之生活,能性情“兴于诗”,能思维“立于礼”,能修养“成于乐”。有感性,感性让人生有了精彩绚丽;有理性,理性使人生有了追求发展;有智慧,智慧成人生有了幸福和价值。孔夫子是为至圣,言语无多,却包括人生真谛一切。

  7、国贸1班张艳玘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她的含义是,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其实孔子是要求弟子们首先要致力于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闲暇时间和余力,则用以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表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而对于书本知识的学习,则摆在第二位。

  孔子办教育,把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放在第一位,而文化学习只是第二位的。把“德”排在“识”的前面,这是阶级的需要。他们就是要培养适应本阶级要求的各方面人才。

  8、国商2徐昊:儒家以“君子”为理想人格,而君子又以“仁”为道德标准。但仁不是抽象的,而必见诸言语和行事。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要揭明养成君子人格所必修的三项课程或工夫。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君子。

  9、国贸杜传佳:孔子培养新君子,重在三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歌,礼乐由此可见,其三者之间最为重要的则为乐,孔子酷爱音乐,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和改变人性,莫过于音乐,孔子上课,总有乐器在旁。音乐看似平凡实则是缺一不可,一段唯美的文字没有了音乐的衬托,在读者眼中那些也只是一些普通不过的文字,正因为加上了音乐才是那些作者们的真实情感得以表达。正如做人一般,有几个人能够名利双收,又有几个人可以名扬四方,或许我们只是茫茫人海中一个不被人重视的平凡人,但是我们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不平凡,没有了绿叶衬托的花朵并不足以让人们停留。

  10、国贸刘晓欢:兴于师,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兴”是开始,“立”是中间,“成”是结束。三者看似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环环相扣。诗书礼义乐。师是根本也是基础,是师促成了礼。礼重在举止行为,一个人的外表纵使再过华丽美艳如果没有真本事也指会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绣花枕头难以成就辉煌。乐能使人安静凝神,也能使人精力充沛,音乐仿佛是人为其注入生命一般,有着充分感染力。

  11、国商1班周洁兴于诗,孔子之时,诗在知识阶层一次次的引诗、歌诗、赋诗中,不断地重塑着自己的权威和经典地位。诗作为礼乐文化中的举足轻重者,乃是“贵族交往活动显示修养、身份和传达信息的精致委婉的文化形式”立于礼,“不学礼,无以立”“不知礼,无以立也”这些足以表明学礼、知礼的重要性。成于乐,孔子有很好的音乐素养,既能演奏,如鼓琴、击磬、鼓瑟,又能歌咏,“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更为重要的是,孔子的正乐、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从学诗中得到启发,从学礼中懂得立身之道,从学乐中得到成长和快乐。

  12、国商2班刘倩茹兴于诗,强调诗的教育之重要。兴于诗的兴念去声,读如兴趣的兴。所兴的是人的情感。

  立于礼,以礼的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

  成于乐,最后的完成在乐。古代孔子修订的《乐经》,没有传下来,失传了。《乐经》大致是发挥康乐的精神,也就是整个民生育乐的境界。

  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话就是说,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诗礼乐,好,让他们自由发挥,如果人民还玩不来这些东东,我们就要去教化他们,让他们知道和明白这些东西。”现在的人们也应该去学习这些东西,去充实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意味的生活在网络和游戏的虚拟的世界中。这样我们的国家才会发展的更好。

  13、国商2班谈家英: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又形容做其他事情的迫切心情。在年轻时如果不多学点东西,到老了才想到要学的话就晚了,而学到的东西如不及时巩固与利用,恐怕会忘记,那就等于白学了。在学习时不能*之过急,不然什么都学不好。学问是慢慢积累下来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学习并不是为了跟人家比,学习是为了自己,所以只要自己努力了就好,不能因为比别人差就妄自菲薄,而是应该更努力的学习。

  14、国际商务1班方洁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说的这句话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是告诉我们要重视教育,做为学生也就要好好学习...并且用礼的精神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不做与礼想违背的事情,作后发挥康乐精神,使人们健康快乐,如此国家也就强盛.....诗在当时已经成了礼仪文化共同体内的一种言说方式和生存方式,小至人与人之间的赋诗应对,大至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辞令,都离不开对《诗》的非现成化的随机运用。

  而对于礼,孔子认为与礼仪相比,他更看中的是礼的精神.孔子的乐教还体现着他自己独特的乐感、乐论...。“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认为人若不仁,乐则不乐。因此,孔子强调乐不仅要“尽美”,还要“尽善”。

  所以儒家学说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是三种载体与手段,利用的恰当了,民生也就安乐富强了..

  15、国际商务;汤玲,在古代诗、礼、乐这三样东西是教育民众的基础,孔子在强调诗的教育之重要。人的修养,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儒家认为,诗、礼、乐三者是教化民众的基础或者说三种载体与手段,必须恰当利用。因此,“兴於诗、立于礼、成于乐”可谓是儒家的教育思想的概括。古代人以学习诗、礼、乐为目标。现在人要学习知识(诗),学会怎样与人交流(礼)。

  16、国商1班骆虹“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意思是“诗篇可以使我们的意志振奋,礼仪可以使我们坚定德*,音乐可以使我们陶冶性情。”这三样外界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从古至今,诗词一直被人认为是文雅人的爱好,其实是这样的,因为不懂欣赏诗词的人压根就不会去看,而对诗词有兴趣的人通常自身就有一定的文化底蕴,看过的每一篇诗都能记在心中,他能从诗篇中得到乐趣,即使别人无法感觉到。立于礼,讲的是可以靠自己的品行礼仪在人们面前有立足之地。对于这,是无容置疑的。一个人的品行道德,思想情*决定一个人的地位。所以我们应该使自身在礼仪上把好关,这样而来你在人群里也会是突出的。音乐是人内心的灵魂,如果你有一项爱好是欣赏音乐,那你是细心的。是否喜爱音乐可以决定一个人在处事方面的态度是消极还是积极。综上所述,培养自己良好的兴趣爱好就可以让一个人变得有内涵。

  17、国贸班施栋毅:从学习开始,在礼仪上树立自己,成功是在安乐的精神。诗,礼,乐这三种是想要告诉我们要学习这三种精神。

  孔子通过这句话想要告诉我们诗,礼,乐这三种是我们知识,做人,精神这三方面来告诉我们应该是怎样的学习做人。

  18、国贸薛涛古人最聪明之处,在于善于使用比喻及寓言说明事理,这一点现代不如古人。像本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实际就是一种比喻的表述方式。我们不妨也借用古人的方法,来理解这一章所蕴含的意义。

  儒家是以“君子”为理想人格,而君子又以“仁”为道德标准。但仁不是抽象的,而必见诸言语和行事。孔子上述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要揭明养成君子人格所必修的三项课程或工夫。此点大概是要解该句就必须首先揭明的。注意,诗、礼、乐三者在孔子前后都有经典或书本,而修养过程也必依经典,但在这句话中,则主要是指三项修身工夫。

  “赋诗言志”、“诗以合意”,“赋诗断章,余取所求焉”,表明了当时“六经注我”的用诗风气。这种风气使得用诗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和诗的本意有相当大的出入。这就要求,一方面,交往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学诗,不学诗则无以开口,孔子讲“不学诗,无以言”就是对此而言;另一方面,学《诗》也不能止于学而知之,而是要学而能化、学而能用。于是,这种学既表现在“对《诗经》数百篇的诗句极为熟悉,不仅可以自己信口拈出,而且能迅速了解对方所赋诗句的出处和含义”,又表现为“对‘断章取义’的称引艺术有高度的把握,能够根据各种复杂的情境用赋诗来应对变化和表达意愿”。

  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

  《诗》即是《诗经》,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孔在《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

  《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即理也,或者法也。《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

  《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贤达之人所奏之乐,“乐而不*,哀而不伤”所以乐是人性的最好的体现。

  所以《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19、国贸班任利真: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

  《诗》即是《诗经》,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孔在《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

  《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即理也,或者法也。《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

  《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贤达之人所奏之乐,“乐而不*,哀而不伤”所以乐是人性的最好的体现。

  所以《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20、国贸冯钟灵:孔子培养新君子,重在三教,始于诗教,立于礼教,成于乐教。“兴”是开始,“立”是中间,“成”是结束。这三条,彼此相关。当时,礼仪场合,有赋诗之风,不学诗,就没法在这种场合讲话,诗是用之于礼,和礼分不开。礼,侧重仪容和举止,一举一动,要合乎君子风度,当然很重要,但礼和乐也分不开。古代宫廷,很多仪式都有音乐伴奏,用以烘托气氛,庄严肃穆,令人改容易色,没有音乐,也宛如置身乐中,马上规矩起来,变得很有君子风度。诗有歌词,本来是用来唱的。只念不唱叫诵,配乐而唱叫歌。君子习礼,要先从背歌词开始,达到倒背如流,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参加各种仪式,善于借题发挥,引用这些诗。这样的诗,还不是完美的诗,完美的诗,一定要加上音乐,歌词以外,有器乐伴奏,配乐而唱,甚至手舞足蹈,唱起来,跳起来。诗歌诗歌,要落实于歌;礼乐礼乐,要落实于乐。

  孔子酷爱音乐,他认为,最能打动人心,最能改变人性,莫过于音乐,故以乐教为最高层次。上课,总有乐器在旁。他的教育是一种美的教育。难怪孔子身边,总是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诗教、礼教和乐教)

  中国人从古代就开始学四书五经学习知识的同时,注重其他方面的文化修养。而音乐就是其中之一。在所有的艺术类型中,比较而言,音乐是最抽象的艺术。

  但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孔子所作的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使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而我们也相信,音乐是有目的的,是有内涵的,其中隐含了作者的生活体验,思想情怀。常听音乐,确实能使人的精神境界提高。

  21、国贸班陈蕾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论语》中有几个句子是不太好翻译的,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其中之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可以和《学而》篇第一章的内容相参照。“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等同于兴于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同于立于礼;“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同于成于乐。

  《论语》不是死巴巴的文字,而是活泼泼的思想,不能把他读死了,读死与死读都是无益的。孔子的这章教诲,无非要告诉人们,要想有大的担当,成就大任,任重而道远,必须首先成就全面的人格,包括知识,智慧,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性格等等,否则是难当大任的。放在这一篇的环境中来看,泰伯,尧,舜,禹,周公,文王,武王等,以及曾子所说的士,都必须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完全的仁,高尚的仁,有能力担当大任,可以成就所谓仁的人。

  22、国贸孙瑞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

  《诗》即是《诗经》,兴就是起、开始的意思,与我们讲“赋比兴”的兴字义相同。孔在《八佾》中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表明一个人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想要表达自己的思想,待人接物,言辞修身等各个方面,都应当是要从学习《诗经》开始,只有这样感性语言认识,才会有“美”的感受,才能更好地立德修身。也看出孔子讲人的心志道德的修养常常是起意于诗感发,实际上是说,人常在读《诗经》作品的时候,受到感发,而起意于心志道德的修养,故曰“兴《礼》即是社会的规则、仪式、制度,即理也,或者法也。《论语》:“不学礼,无以立”即是表达了这样的思想。礼是教人恭谦辞让的,人之能立身社会而有坚定的处世原则,不为世事的利害所动摇,靠的是礼,学礼守礼,从具体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严格地遵守礼的规定,才能克己复礼,以正其身,是为立也。《乐》本无经,而在于人的创造。子曰:“人而不仁,如乐何”,孔认为,如果一个人为人不仁,那么他所演奏的音乐也将不会是令人愉悦的。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音乐歌舞既可以劳人筋骨,教人俯仰进退之节,又可以使人受其教育,修身养性,达到人性的完善成熟,贤达之人所奏之乐,“乐而不*,哀而不伤”所以乐是人性的最好的体现。故曰“成于乐”。

  所以《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于诗”。

  23、国商2高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是孔子关于如何学习《诗》、《礼》、《乐》的过程。教育思想的內容,也是形式与步骤的归結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现在的小孩都是在上幼儿园前,他们的父母就交他们识字。学诗,就如朱光潜先生说过:“要培养纯正的文学趣味,必须从读诗开始”。与“立于礼”相同的表述还有“不学礼,无以立”这足以表明学礼、知礼的重要性,诗书礼乐是中国封建传统教化的基础,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我们中国人作为礼仪之邦一定要举止大方,不能给人留下不好的映像,尤其在重要的人面前。乐在于创造,是建立在《诗》的感性和《礼》的理性基础之上的升华,是二者相互融合于人的产物。所以《诗》、《礼》、《乐》的“兴”、“立”、“成”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一个人学习发展的过程规律,是一个人从初始立身到教化影响他人的过程。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432.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