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第12篇评论1

第12篇评论1


  12-1关于“克己复礼为仁”

  1、国际商务2班费盖男孔子在回答最得意的学生颜回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在此孔子主要提出了如下三个问题:1、何为克己、2、何为复礼、3、何为归仁,其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全部哲学思想。

  一、何为克己。先生讲“克就是克,克伏下去,含有心理的争斗意思。就是心理上起了争斗的现象。在庄子的观念中叫作‘心兵’,心里在用兵,所谓天理与人欲之争,以现代语汇来说,是感情与理性的争斗,我们一天到晚都在这种矛盾之中。我们克己,要怎么克服呢?《书经》里两句话:‘惟狂克念作圣,惟圣妄念成狂。’这个“狂”同一般人所认为的狂不同。照佛家和道家的解释,普通一般的“凡夫”就是狂。如果平凡的人,能把念头克伏下去,就是圣人的境界。换过来,一个人放纵自己的思想、感情、观念,就变成普通人。这是《书经》的文化,比孔子还早,是我国上古老祖宗的文化,孔子继承传统文化,就是这里来的。‘克念作圣’这个“克”字,我们可以了解了,就是孔子说的“克己”。”也就是说要“克伏”人的恶欲,就是妨碍他人****的恶欲。如果是要“克伏”人所有的****,那不就近乎于佛了么,还怎么去实现孔夫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愿望哪。这正是儒与佛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要修身、正心。仁就在各人自己的身心上,是最高的修养,要自己身体力行,绝不是别人给的,也不是老师传的。“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二、何为复礼。“克己以后,就恢复了‘礼’的境界。‘礼’不是现在所谓的礼貌,‘礼’是什么呢?《礼记》第一句话,‘毋不敬,俨若思。’就是说我们要随时随地很庄严,很诚敬。这个‘敬’并不是敬礼的敬,而是内心上对自己的慎重,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所谓礼,就是指这个境界而言。从这里发展下来,所讲对人对事处处有礼,那是礼仪了。《礼记》的这一句话,是讲天人合一的人生最高境界。”礼表现为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出发于每个人的克己,保持克己的自我诚敬的状态,专心注意内心的修养的一种真诚。有了这种真诚,自然的就会表现为彬彬有礼,体现在祭天、祭祖、君臣、父子的礼仪,并不会感觉到礼的约束,因此,克己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复礼的过程。

  三、何为归仁。先生讲“‘克己复礼’就是克服自己的妄念、****、邪恶的思想、偏差的观念,而完全走上正思,然后那个礼的境界才叫作仁。是有一个实在的境界,而并不是抽象的理论,是一种内心实际功夫的修养。”在下认为:“仁”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境界。对今天的个人来讲是一种道德风范,对今天的社会来讲是一种道德风气。“仁”与“礼”的区别在于:“礼”体现的是一套由人真诚出发的适时的礼仪规矩;“仁”体现的是一种由人真诚出发的性善的道德风气。仁当然包括爱在内,但不只是爱。

  四、综上所述,礼与仁均出发于人的真诚,人的真诚又是通过克己也就是正心、修身来实现的。那么从一个家庭到整个社会,恢复了以真诚出发的礼仪规矩,形成了以真诚出发的道德风气。岂不就是“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么。在这里“一日”不应该简单的理解为一日,应该理解为是“只要”。那不就实现孔夫子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了么?!但是,孔夫子的这一愿望,却给全人类提出了一个永恒的愿望。这就是孔子的哲学智慧。

  2、国际商务2班黄诚洋有人说世界就象一个大森林,森林中长满了各种树木,有直冲云霄的,有盘旋藤饶的,有遍地荆棘丛生的,林中有植被,有鸟类,当然还有在这个林中穿梭往返逗留的人儿。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我看林子大了什么人也会有。而且是因为有了形形色色的这些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就说这人吧,这么大的林子,肯定有植树人吧,要不怎么会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说法呢?然而,前人的树是栽了,是否都会长成材呢?真的能长成材,是否人们会培育她,等到他长成材的那一天呢?在这里我想说的一点,就是,一个“克己”的问题。人民会不会急功近利,去砍伐那些未成年的树苗呢?克己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关于“克己”孔子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自觉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即“礼”的规定)。作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无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即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孔子一贯主张以礼驭情,以礼约束自己言行,多次批评感情用事,不能克制冲动的卤莽行为。他对学生说:“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论语?颜渊》)指出不能克制一时冲动往往会干出伤害自己和亲人的蠢事,这是很不明智的。他还说:“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论语?阳货》)意思是说,只好武勇,不爱学习就不能以礼驭情,容易感情用事,难免闯祸。在自我修养的六个环节中,孔子对“克己”看得比较重,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够按礼的要求来克制、约束自己,就可以使人人成为君子,全社会也就可以弘扬仁道,实现理想的大同世界。所以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朋友们都会看到我们常用的百度开篇说经典的引用吧。子曰:“克己复礼,为仁。”百度秉承夫子精神!相信,心无旁骛,专注中文搜索,才能不辱使命,造福人群!我想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一个家庭,再到我们一个最渺小也是最能“创造”的人,在老夫子诞辰2556年的时候,还是谦逊地秉承一下这个“绿色”的理论吧,这对于我们自己---现在,对于未来---我们的子孙,都有需要我们用几十年去漫漫体会的道理……

  3、国商1班王春凯克:克制。儒家指约束自己,使每件事都归于“礼”,狭义指西周之礼,广义指人类道德规范。

  颜渊请教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就是仁。一旦所有的人都约束自己返归于周礼,全天下就尽归于仁了。对仁的追求完全取决于自己,难道还靠别人吗?”颜渊说:“请告诉我应该注意的事项。”孔子说:“不合于礼的现象不要看,不合于礼的声音不要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事不要做。”颜渊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我会遵照您的教导去做。”这是孔子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论语?颜渊》一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有一次孔子的弟子颜回请教如何才能达到仁的境界,孔子回答说: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如果能够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境界了,这是要靠自己去努力的。颜回又问:那麽具体应当如何去做呢?孔子答道: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颜回听后向老师说:我虽然不够聪明,但决心按照先生的话去做。

  由此看来,“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然而对于“克己复礼”的含义却有不同的阐释——这里的“克”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克制”的意思,也有“战胜”的意思。宋代学者朱熹认为:“克己”的真正含义就是战胜自我的私欲,在这里,“礼”不仅仅是具体的礼节,而是泛指天理,“复礼”就是应当遵循天理,这就把“克己复礼”的内涵大大扩展了。朱熹指出,“仁”就是人内心的完美道德境界,其实也无非天理,所以能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自然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4、国商1夏俊杰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值得仔细品味,因为我们从中能够引申出中国文化性格的方方面面。“克己”的“己”字是指“私”,所谓一己之私利;“克己”也就是“去私”。如此一来,人的所作所为方能回归到“礼”的要求上来。那么,“礼”又是指什么呢?所谓“礼”,就是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属于伦理范畴。所以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克己”一定是自觉自愿的,“复礼”不过是“克己”的结果罢了。做到了这一点,也就是“仁”的实现。“仁”属内,“礼”属外,它们互为表里。“仁”实为“礼”的根据,“礼”是“仁”的外在表现。正如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从道德人格养成的顺序来看,一般是须先懂得规矩,亦即“知其然”,然后再一步步地领会其中的道理,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理由,即“知其所有然”。所以,虽然《中庸》说“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但“修身”终究还需要“诚意正心”的自觉。

  中国文化之所以具有内倾性格,之所以采取反身性的姿态,这归根到底是由“仁”的“克己”取向决定的。确实,对于中国文化来说,是“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的。这是说,东、西、南、北,加上天、地,这六个方位,都不值得圣人去探究、去追问,而是应该把目光收回,投向自我的审视与拷问。所以,孟子有所谓“反身而诚,乐莫大焉”的说法。鲁迅先生当年在一篇题为《长城》的杂文中,曾经提到了长城的封闭性。他说:“我总觉得周围有长城围绕。这长城构成材料,是旧有的古砖和补添的新砖。两种东西联为一气造成了城壁,将人们包围。”鲁迅当然是在隐喻中国文化的封闭性,但不论怎样,长城的确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的。

  5、国贸康贝尔:“克”,严格要求。如克己奉公;“复”,成功。如收复失地;“礼”,做人规矩,做事标准。“礼”是人们能和睦相处的外在规定。“仁”,利人利己。是和睦相处的内在根本。“克己复礼”看似只有短短四字,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广博的。能做到的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它是做人的准则,更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圣人的境界或许也只是如此。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看、不要去听、不要去说、不要去做。在生活的点滴之中要求自己,会发现世间处处皆学问。学会做人学会待人学会宽大为怀学会处事,你将会看到别人所无法涉及的世界。圣人并不容易做到。然而我们却可以尽己所能做到最好。

  6、国贸杜传佳:《论语?颜渊》中有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孔子一直以此要求自己约束自己以及教育弟子。这是其对于“仁”的感悟。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就是因为他的话放之四海而皆准。违背不得!谁照办谁幸福,做仁人处仁事,用宽容回报身边的每一个人。

  7、国贸杨瑒:“克己复礼”中“克己”是核心,我们要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复礼”告诉我们要老老实实做人,凡事要遵守规矩。“为仁”是前面的升华,处处以人为本,不为一己私利损害他人的利益。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口号下,我们更应该懂得“克己复礼”的真正含义。当今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仍然怀有这仁人的思想。追其根源,正是“克己复礼”这三字。人们不够自律,特别在有权有财的条件下,会选择损人利己。缺乏通过利人以利己,利己以利人的坚定信念。总想着不劳而获。在这样的环境里,可想而知有多少人可以把持好自己,做到“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境界,反之更多的是同流合污与近墨者黑。从自身做起严格约束自己,和谐社会也将不再是虚无的夸词。

  8、国商2班董碧滢5号对克己复礼为仁的理解我觉得克己复礼为仁的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孔子能够在晚年走出一生所追求恢复周礼的主张,是因为孔子心中的仁道不依附于周礼而存在。孔子解释自己推行周礼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这样的礼仪,仅仅是这样。而不是把周礼搁置在所有行为规范之上。孔子自己的解释是:“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孔子说明自己不学夏礼,也不学殷商之礼,而单单学周礼,是因为现在人使用。

  9、国商2班王安安这句话的意思是:“克制自己的欲望,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不是希望弟子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他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这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领悟,所以颜回对孔子说:我虽然不大聪明,但会依照先生说的去做。

  10、国贸1班:张艳玘我认为承认个人欲望与社会规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一面。遵守社会公允的礼仪制度,常常需要克制自己。克,表明了对自身欲望的抑制,也表明了自身欲望和社会规范不是完全统一的。如上所述,孔子早年的心性思想中存在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在“复”字上。克己复礼,而不是克己守礼。一个“复”字,说明这种“礼”已经失去了。既然已经不存在了,也就不是集体所期望的社会规范了。因此,“复礼”不仅是对自己欲望的不尊重,也是对当时社会心理的普遍不尊重。这不仅注定了孔子政治生涯的失败,也和孔子晚年对仁道的重新理解不完全一致。

  明确了心性修养应以集体为重心的原则。也就是说,当个人的欲望和社会公允的行为规范发生冲突的时候,应该克制个人欲望,而选择社会规范。当时孔子个人认为,周礼是天下公允的行为规范,应该被广泛遵循。在对周礼的认识上,孔子显得过于主观了。社会所以遗弃了周礼,毕竟有着遗弃它的理由,实际上周代礼乐崩溃已经势不可挡了。如果搁置下孔子对周礼的个人看法问题,而考虑在个人和集体之间冲突的处理原则上,孔子选择尊重多数人的感觉、尊重别人的感觉,并把这种尊重超越在对个人欲望之上。所以,周礼可以崩溃,而孔子的仁道却会长期存在。

  11、国贸1班陈佳丽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一个人能够做到克制自己的私欲,按照规矩办事,就能说服人。现代社会“解放”了人的个性,却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给人以太多的诱惑,使人们在物质越来越丰富,因而有更多享受的同时,精神上被永不满足的欲望所纠缠,而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如果我们能按照“克己复礼为仁”的思路,适当约束自己的私欲,把思想和情*回归到与人为善上来,会不会使自己和别人都更好过些?尤其是那些掌握公权力和较多社会资源的人,应向更高的道德境界回归。如果我们的党员和干部,都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党的“四项基本要求”视为“礼”,并用这些规范约束自己,我们就会在经济继续繁荣的同时,以公平、正义为基础,构筑起理想的和谐社会,这不也是一种“天下归仁”的效果?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442.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