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论语》给我的智慧

《论语》给我的智慧


  1、报关2班杨晓婷6号《论语》作为一部涉及人类生活诸多方面的儒家经典著作,许多篇章谈到做人的问题,这对当代人具有借鉴意义。

  其一,做人要正直磊落。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按事物发展的逻辑推理,这种靠侥幸避免灾祸的人迟早要跌跟斗。

  其二,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当然,在孔子看来要想完全达到仁是极不容易的。所以他教人追求仁德的方法,那就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即广泛地学习文化典籍,用礼约束自己的行为,这样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其三,做人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所以,对于个人修养来说,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2、报关2班俞婕4号学习《论语》已经一个学习了,我从这本书里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我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这里讲了什么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也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治学的方法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就说我们班上的吧,在这个近5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论语真的教会了我很多,提升自己的修养,开拓自己的眼界!我会学习孔子身上的洒脱淡然,那份直言不讳、那份迂阔率性我一定不会让它消失。

  3、报关2昌莉3号1、安贫乐道、抵御诱惑孔子在青少年时期饱尝社会艰辛,这些苦难也成就了这位伟大的圣人。

  ——早期生活的苦难积累了人的生活经验。孔子就曾讲:“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可见他是在逆境中不断克服各种困难成就事业的。因此,他大力主张人只有“学而知之”,才能通过磨练品质,才能不断增长才干。孔子以拯救天下为己任,真是心忧天下,从自我做起。他讲:“德义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孔子曾极力称赞颜回能在贫困的条件下努力学习,“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孔子重视谋道与谋食的关系。道是指职业道德、做人的品德、遵循的规律等,食是指个人生活需要的资料,包括俸禄、生活用品等。他讲学习君子应当“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这些主张都在说明孔子谋道与谋食的关系。谋道与义相联系,某食与谋利相联系,作为一个社会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态度,要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适当的结合点。这个点就是做人和做事的准则。君子能够在贫穷时,平静的安守自己的志向及做人的根本,“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在人生遇到贫困时,孔子告诉我们要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状态,又不因谄媚他人,自取其辱。在生活富裕时,要文质彬彬,崇尚文明礼仪。这样在人生不同的际遇,都可以保持一份内心的安静与平和。面对名利,孔子讲“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平时我们讲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解。人只有真正做到安贫乐道,就一定能把事业做强,成就一番事业。

  2、进入境界、持之以恒——孔子对高尚的人格理想的追求与不断的学习是融合在一起的。他讲“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足见其用心之强烈。

  孔子对人生富贵有其独特的见解,如他讲“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富贵是人人都想得到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宁可不享受。贫穷与低贱,使人人都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来改变它们,宁可不摆脱。“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取也”(《论语.里仁》)。

  人进入了一种超然的境界,将达观处世,不会受外界的干扰,更加坚定、更加执著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在实践中,保持持之以恒的精神状态,不为身外之物所影响。

  3、见贤思齐、本分做人、人活着就要像品德高尚的人学习,实施反思自己的不足。同时,要积极向有道德有学识的人学习,孔子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孔子用自身的言传身教,证实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的人生信条。

  ——孔子反对“巧言令色”,甚至认为这样做是一种耻辱。

  孔子主张朴实做人,不要搞花言巧语那一套,那样会招来耻辱。在《论语》两次说到。如“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孔子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巧言乱德”(《论语.卫灵公》)。

  ——孔子主张要坚定自己的志向。

  换一句话说就是要立长志。生活中常见到有一些人,没有稳定的志向,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做那个。对于没有稳定的志向,孔子是采取严厉批评态度的。如对樊迟,又有严格的批评:“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孔子主张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或讨厌的事情,也不要强加给人家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孔子有“达则兼济天下,退则独善其身”“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境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孔子强调做人不要言行不一,以言过其行为耻。所以说“君子耻其言过其行”。孔子强调要“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这一点对于为人处世,尤其是做老师,更有其积极意义。“不迁怒”就是不把对甲的怒气发泄到乙的身上;“不贰过”就是不犯同样的错误。

  ——孔子反对对事物一知半解就空发感想,要求学生“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应该说,这是孔子的一种做学问求真知的本分。也是一种做人的本分。

  孔子讲做学问、陶冶品德,要自重,在自种种提升威信,否则学习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因为过分看重名利,对知识也不尊重,敷衍了事的不恭敬态度,知识也因内浮躁,不能很好地掌握。因此孔子说“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论语.学而》)。

  ——要不怕改正错误与不足,所以,孔子讲有过失要敢于改正,也不失君子形象。因此孔子说“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孔子告诫后人不要“道听而涂说”,并指出这是修养品德所抛弃的行为(《论语.阳货》)。以上这些都从某一方面体现了孔子谦虚做人、踏实做事的优良品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思想智慧对我们的人生与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思想和智慧营养,就可以让我们的人生演绎得更加精彩。让我们沐浴在中华圣贤智慧的阳光下,健康成长,茁壮成长。

  4、01王琳10报关2论语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它的精华则在于教我们做人的心态。这本书从孝敬之道、智慧之道、学习之道、诚信之道、治世之道、忠恕之道、仁爱之道等七个方面阐述了《论语》中所蕴藏的智慧及其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论语》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发论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这部经典中蕴含着许多为人处事的智慧,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从《论语》中学习君子之道。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如果一个人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能不为利所动,能够见利而先思义,便是君子;见利而忘义,一味追求个人利益,抛弃人生原则,便是小人。在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尽职尽责地按照自强不息的精神去做事了,那么,利也就在其中了。最大的利是使我们活得心情舒畅、问心无愧,而不是富贵,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

  从《论语》中学习交友之道。《论语》中记载,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僻,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友直”是告诉人们要结交正直的朋友。正直的朋友心中坦荡,自然也就待人真诚。他不会巧言令色,却可以在你需要的时候给你直接的意见和忠告。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直的朋友对人有很大的帮助,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让你时刻提醒自己要做一个正直的人;正直本身又是一种鼓励,可以让你拥有勇气;同时,正直的朋友会直接指出你的不对,这就有利于你正确认识自己的言行。所以,正直的朋友是需要结交的。

  从《论语》中学习孝敬之道。我们从父母身上索取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了,父母付出的是人间最宝贵的爱,平时经常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不容易。上课回到家中,也从来是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从心里上感觉到了对父母的亏欠,我开始回报,尽管我们能做到的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小到帮忙洗衣、做饭,买一些吃喝用品,但我能深深感受到他们的喜悦。我会很自豪的说我确实长大了,懂事了。

  今天,从论语中,我学会了改进自己,读书中我在反省--我以为自己做到了最好,却不懂别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以为自己很善良、很宽容,但是孔子所谓的那种心境和胸怀,我真的没有。细细品味,生活中要做到这些的确很难,但要努力。

  5、报关2张兆玲25号孔子哲学的精义,在于他认定“人的标准是仁”这一点上。这是孔子论理哲学之精义。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是西周正统文化的一个继承者,天。地。人合称“三才”

  而三才只中,人最宝贵,人被理解为秉天地之气所生,是天地之精华,于是有了天道,人道的区别孔子学说最精彩的地方就是告诉人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品质这个问题当然还可以扩大开去一个优良的民族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民族品格如果把人生比做一段要走的路人道便指示了人一生应该怎样度过。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只有四年多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到扬镳了此时他已五十岁了十四年中他四处游走做人第一学问第二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才有意义。。

  “仁”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修身,克己的结果,自我修炼与提升。孔子强调做人的重要性。

  决不是讲读书不重要而是我们要强调某一件事重要只是对这件事不够重视而不是讲另外一件事就不重要逆定理不一定成立相对而言两者之间的一个先后。由此就不难理解孔子的高徒子夏所说的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能力与素质“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

  6、报关2班徐怡璐《论语》不但讲了治国的大道理,还告诉我们做人要守住内心的宁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修养,一种智慧,一种境界,也是成就事业获得幸福快乐的必要条件。只有一个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面前看得深,看得远,才能使自己的思维闪烁出智慧的光辉,才能把自己的人生看得更透彻、更完整。

  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工人在仓库搬运货物,一不小心把手表弄丢了,到处找不到。后来同伴也加入了寻找的行列,大伙儿翻箱倒柜,仍然一无所获,只好沮丧地回去吃午饭。这时候,有个小男孩偷偷溜进仓库里,没费多少力气和时间,很快就把手表找到了。人们诧异地问他是怎么找到的?小男孩回答道:“我只是躺在地板上,保持安静,马上就听见手表的滴答声了。”偌大的一个仓库,要找一只小小的手表确实不大容易。但是那么多人办不到的事情一个人办到了,大人办不到的事小孩子却办到了。

  我们从这个故事中可以得到启示:人生在世,理想、志气、勇气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没有一点静气,整天慌慌张张,浮躁不安,也是成不了什么大事的。

  《论语》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子的这种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的学生,他最喜欢的一个学生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即使一个社会物质文明极大的繁荣,享受着这种文明成果的现代人仍然存在复杂的心灵困惑。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那份恬静和安宁的心境。

  孔夫子关于学习的态度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很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择其善者而从之”。

  《论语》里有太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大智慧。我庆幸是润新的浓浓书香浸润了我。让我深深感到来到润新是幸运的,因为有国学经典的熏陶;来到润新是幸福的,因为润新校园充满了浓浓的书香。我知道学习任何经典,先人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射下,提高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真正建立起来有效率、有价值的人生。

  7、18号武莹10报关1班人活着为了体验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为了弄明白人为了什么而活着?为了实现自身的理想、追求、目标、欲望以及价值。活得很累,很辛苦因为社会很不公平,活着很无奈伤心难过要哭泣,找到事做,就不无聊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只要努力就精彩!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我给您意见,您看行吗?1.用心另眼看世界吧,这世上不是每个人都很顺利,只是看自己怎么解决,比如你走路的时候被人撞了,别人给你道歉了,有时候你还是会觉得很火,但是你却没想到撞你的人心里其实比你还难受,还是想想那句“开心也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如天天开心”。2.想到心情不好就心情会不好,那就不用想它,如果还是想,那就让自己忙起来,让自己没有空闲去想它,让自己充实地过好每一分钟,再有早晨醒了以后不要恋床,醒了就起来,忙起来,推开窗,呼吸清晨的新鲜空气,放松全身,让自己想像成一个快乐的小天使……3.选择一个空气清新,四周安静,光线柔和,不受打扰,可活动自如的地方,取一个自我感觉比较舒适的姿势,站、坐或躺下。4.活动一下身体的一些大关节和肌肉,做的时候速度要均匀缓慢,动作不需要有一定的格式,只要感到关节放开,肌肉松弛就行了。5.作深呼吸,慢慢吸气然后慢慢呼出,每当呼出的时候在心中默念“放松”。6.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日常物品上。比如,看着一朵花、一点烛光或任何一件柔和美好的东西,细心观察它的细微之处。点燃一些香料,微微吸它散发的芳香。7.闭上眼睛,着意去想象一些恬静美好的景物,如蓝色的海水、金黄色的沙滩、朵朵白云、高山流水等。8.做一些与当前具体事项无关的自己比较喜爱的活动。比如游泳、洗热水澡、逛街购物、听音乐、看电视等。9.生容易,活容易,生活却不容易。别发愁,这个社会的和你差不多还很多,但是都快乐的生活着,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功的,只要你努力对待每件事情,对生活认真一点,只要你认真对待每一天,不管你的人生怎么样,我相信都是精彩的。加油吧!最后祝你能快乐的过好每一天!!!

  8、16号汤雅10报关1班论语给我们的智慧交友之道要了解一个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够了,从中可以清到他的价位取向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为人。朋友在一个人的社会活动中无贬是非常重要的。朋友像一本书,通过他可以打开整个世界。

  那么,什么样的朋友是好朋友?什么样的朋友是不好的朋友?怎样才能交上好的朋友呢?

  《论语》里面给出了答案。孔夫子非常看重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朋友的作用。

  孔子教育自己的学生要交好的朋友,不要结交不好的朋友。

  他说,这个世界上对自己有帮助的有三种好朋友,就是所谓“益者三友”,是友直、友谅、友多闻。

  第一,友直。直,指的是正直。这种朋友为人真诚、坦荡、刚正不阿,有一种朗朗人格,没有一丝馅媚之色。他的人格可以影响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也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果决。所以这是一种好朋友。

  第二,友谅。《说文解字》说:“谅,信也。”信,就是诚实。这种朋友为人诚恳,不作伪。与这样的朋友交往.我们内心是妥帖的、安稳的.我们的精神能得到一种净化和升华。

  第三,友多闻。这种朋友见闻广博,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知识面宽。在孔子生活的先秦时代,不像我们今天有电脑、有网络、有这么发达的资讯、有各种形式的媒体。那个时候的人要想广视听怎么办呢?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结交一个广见博闻的好朋友,让他所读的书,让那些间接经验转化成你的直接经验。

  当你在一些问题上感到犹豫仿徨、难以决断时,不妨到朋友那里.也许他广博的见闻可以帮助你做出选择。

  结交一个多闻的朋友,就像拥有了一本厚厚的百科辞典,我们总能从他的经验里面,得到对自己有益的借鉴。

  《论语》中的益者三友,就是正直的朋友、诚实的朋友、广见博识的朋友。

  但足,好人坏人都不会写在脸上,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而远离坏朋友呢?

  要想交上好朋友.不交坏朋友,需要两个前提:一是意愿,二是能力。在孔子的理论里,前者叫做“仁”,后者叫做“知(智)”。

  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他的老师。

  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爱人。”真正爱他人就是仁。

  樊迟又问.什么叫"知(智)”?

  老师同样回答了两个字:“知人.”了解他人就是有智慧。

  可见,我们想要交上好朋友,第一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结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有了这两条,就有了保障交友质量的底线。

  从某种意义上讲.交到一个好朋友其实就是开创了一段美好生活。

  9、报关1班王瑞慧03忠恕之道是孔子留给我们的非常值得学习的美德,忠是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就是说你想要的东西,也要成全他人,这是肯定的方面,恕是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总起来我理解为推己及人,从自身做起。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干活抢重的,有过失主动承担主要责任是“躬自厚”,对别人多谅解多宽容,是“薄责于人”,这样的话,就不会互相怨恨做一个人,尤其是做一个君子,重要的是要严格地要求和责备自己,而对人则采取宽容的态度,在责备和批评别人的时候应该尽量能够做到和缓宽厚,这样,就自然不会招致怨恨了。

  有一次,理发师正在给周总理刮胡须时,总理突然咳嗽了一声,刀子立即把脸给刮破了。理发师十分紧张,不知所措,但令他惊讶的是,周总理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和蔼地对他说:“这并不怪你,我咳嗽前没有向你打招呼,你怎么知道我要动呢?”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们看到了周总理身上的美德——薄责于人。

  (鲍叔牙荐管仲)春秋时,齐襄公被杀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为争夺王位而战。鲍叔牙助小白,管仲助纠。双方交战中,管仲曾用箭射中了小白衣带上的钩子,小白险遭丧命。后来小白做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执政后,任命鲍叔牙为相国。可鲍叔牙心胸宽广,有智人之明,坚持把管仲推荐给桓公。他说:“只有管仲能担任相国要职,我有五个方面比不上管仲:宽惠安民,让百姓听从君命,我不如他:治理国家,能确保国家的根本权益,我不如他;讲究忠信,团结好百姓,我赶不上他;制作礼仪,使四方都来效法,我不如他;指挥战争,使百姓更加勇敢,我不如他。”齐桓公也是宽容大度的人,不记射钩私仇,采纳了鲍叔牙的建议,重用管仲,任命他为相国。管仲担任相国后,协助桓公在经济、内政、军事方面进行改革,数年之间,齐转弱为强,成为春秋前期中原经济最发达的强国,齐桓公也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霸业。

  其实,在很多历史伟人身上,就早已体现出了忠恕之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高尚品德。这正是我要学习培养的一点,心胸宽阔,自己也不会生活的那么累,不是说快乐不是拥有的多少而是计较的多少吗?做到躬自厚,凡是从自身找问题,自己也可以得到完善提高!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20.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