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论语与商道》第五讲

《论语与商道》第五讲


  里仁篇第四

  第四讲作业点评报关1班武莹第一题在《诗经》的发展进程中,诗文化角色的变化实质上也是“乐”地位的变化。先秦社会的《诗》基本上是以两种状态为礼服务的:第一种状态是“诗乐合一,诗从属于乐”;第二种状态是“诗乐分离,诗逐步走向独立”。两种不同的存在状态体现出《诗》的角色由“乐”之附庸向“礼”之附庸的转变。《诗经》发展的历史也就是礼与诗、乐关系角色演变的历史。孔子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就是说,一个人只有通过音乐才能真正完成自身,成为一个真正成熟了的人。

  国际商务黄莉:第二题我没有“每事问”的习惯。我时常觉得自己没主见,老是盲目地听从别人,在很多时候有问题却不知道该怎么去问,到最后自己就不会再去问了。也许,这就是我缺乏自信的表现吧?

  读了孔子的“每事问”后,我知道了无论自己懂不懂都可以向别人问一问,不能像现在这样一直闷在那里,最后变成一个很茫然的大学生。所以,“每事问”的好习惯我应该积极培养。

  国商陆似航第三题人生如瓷,至真至善至美,“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那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歌坛唱作人周杰伦的《青花瓷》,如泣如诉地将一尊瓷瓶歌为一个款款深情的少女,“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将中国古瓷之美表达得淋漓尽致,将中国文化中的婉约之美歌唱得如梦如幻,随即,世界各地掀起一股中国风,让国内外友人认识了解中国古代的瓷器文化。

  国际商务—汪怡雯SecretGarden神秘园,是一支著名的新世纪音乐风格的乐队,其音乐溶合了爱尔兰空灵飘渺的乐风以及挪挪威民族音乐及古典音乐,乐曲恬静深远,自然流畅,使人不知不觉便已溶入其中。

  起初听到这首轻音乐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浮躁,但是,慢慢的,就平复下来了,这首曲子有一种平复人的内心的作用。

  音为心声,每个人欣赏音乐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音乐讲的是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所表达的那种感情,那种对心灵的触动。

  音乐只是音乐,他不是歌剧,不是小说,没法描述一个准确的故事情节,但它远比文字或者歌唱更直接,它直接引你的心灵的共鸣……

  我所喜爱的一首歌

  国商陆懿珊张韶涵《隐形的翅膀》国商黄节韩红《天亮了》国商周雨婷东方神起《我相信》国商汪怡雯ThePromise国商王璋烨J.Lennon,Imagine国商陆似航、李帅《青花瓷》国商胡程程王菲《传奇》国商沈猛Beyond《光辉岁月》国贸李嘉琪宋祖英《我爱中华》

  工商1班王相君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论语》曰:“不学礼,无以立。”当然,礼也是随着时代变迁的,不能当作绝对不变的僵化的内容而一味复古。礼无论对个人、集体还是一个国家,都具有无与伦比的重要性。就像荀子说的那样:“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

  工商1班邢琳琳我是一个酷爱音乐的人,平时的兴趣爱好就是听听音乐,心情好或不好都会听歌,因为音乐仿佛可以净化人们的心灵,调节我的情绪,有什么不开心的时候,也可以通过听音乐来得到释放。记得高考前压力大的时候,我也是经常听音乐来舒缓压力的,所以音乐对我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音乐不以说教方式来传播,更多的是通过熏陶及感染的途径,潜移默化地来影响人的心灵,让人更多地得到美的滋润。

  工商2班吴寒梅孔子非常虚心好学,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总是诚心诚意地向别人请教。一次,孔子到太庙去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祀典礼。他一进太庙,就问这问那,几乎每一件事都问到了。

  “每事问”由此成为经典。

  陶行知也有一个名句:“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每事问”就是向别人虚心请教自己不懂的事情,从别人那儿得到答案,得到知识,来丰富自己。更能激发我们的求知欲,也可以提升我们自身的能力。

  工商2班张文娟我确实爱每事问。面对一些不懂不明白的事物我都会不停的追问。当安排我干什么工作时,或者是让我如何如何干时,我常常问:为什么要这么做?为什么不那样做?当作了某个重大决策而我又不理解时,也爱问:为什么要这样?

  可我从没把爱问“为什么”看成是缺点,相反,我觉得自己每取得一点进步和成绩都与爱问“为什么”直接相关。我认为,在工作中问问“为什么”,有益而无害。如果不问,干起来势必稀里糊涂、不得要领、事倍功半——而问问“为什么”正是开动脑筋的表现。

  事实上,正是由于对苹果“为什么”会落地的不断追问,牛顿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10报关2班徐怡璐02礼乐并称,源远流长。在远古时代,宗教性、政治性的礼总是与音乐同时兴起,互相联系。孔子把礼乐视为一体,常常以礼乐并提,既重视礼仪对人的道德的影响,又重视音乐对人的品质的影响。他教弟子以“六艺”,把礼乐放在最先。他说:“立于礼,成于乐”。把礼作为人生的根本,把乐作为人生的完善。《礼记。乐记》对礼与乐的关系有更全面、深入的论述,如“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礼区别人们的贵践等级,使之有序;乐则统一人们的心理感情,使之和顺。礼乐的作用不同,礼主要是控制、规范、归化人们的行为;乐主要是渲泄、疏导、调整人们的情感。荀子也十分强调“礼乐一致”的原则,他说:“礼乐之统,管乎人心矣。”说明礼乐都是用来控制调节人们思想感情的。二者并用一致,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报关2王晓丽30号孔子认为,音乐的最高形式是尽善尽美(“善”指的是音乐的思想内容,“美”指的是音乐的形式),美善结合,善重于美。譬如,《韶》和《武》这两部颂乐,虽然它们在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孔子还是从其内容的不同上分出了高下。因为相传贤能的舜是在尧的禅让下获得王位的,而周武王却是以武力征伐得天下,况且他原是诸侯,处于臣子的地位,杀商纣王,毕竟有弑君之嫌。在孔子的眼里,舜的颂乐《韶》自然更合乎理想社会秩序的标准,所以他说《武》尽美而未尽善,《韶》则是尽善尽美,胜《武》一筹。就这样,孔子率先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考察音乐,提出了“尽善尽美”的审美标准,这对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工商企业管理2班奚克100301202尽善尽美,是中国古代评价文艺作品的原则。“美”是对艺术的审美评价和要求;“善”是对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规范和要求。孔子崇尚礼,在政治上赞扬尧舜的“礼让”。《论语》中称“至德”者有二,一赞周太王之长子泰伯,一赞文王,皆因其出于揖让。因此,对于歌颂“礼让”的《韶》乐,他极力加以赞美,认为不仅在艺术上是“尽美”的,而且在思想上也是“尽善”的,即“美”和“善”高度统一的典范。对于歌颂以武力取天下的《武》乐,孔子认为它虽然在艺术上“尽美矣”,但在思想内容上并非“至德”,所以“未尽善也”。孔子的“尽善尽美”之说,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和美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鲜明地提出对文艺作品的美学批评必须和社会道德伦理的批评结合起来的原则,是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的。

  4.01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仁处,焉得知?”

  里,《郑注》:“里者,民之所居也。居于仁者之里,是为善也。求居而不处仁者,不得为有智”。

  择,《尔雅》:宅,择也,择吉处而营之。

  知,这里的知应该是明智的意思。

  孔子说,居住在盛行仁德之风的环境中,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若择身在一个仁德风气很差的地方居住,怎么能说明你是一个明智的人呢?

  孟母三次择邻:嬉游墓间之事;嬉戏为贾人之事;最后徙舍学宫之傍,学六艺,卒成大儒。

  思考题1:

  你认为,居住环境对人的影响很重要吗?举例说明。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曾参,孔子的得意门生,后称曾子。

  唯,《说文》:“唯,诺也”。或曰:唯恭于诺。

  忠,《国语》:“中能应外,忠也。”或曰:言以中心。如果与恕对应,则可理解为尽己之心以待人。

  恕,《贾子。道术》:“以己量人为之恕。”或曰:推己之心以及他人,也就是将心比心。

  孔子说,“曾参呵,你应该是了解的,我的学说始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曾子说:“是呵!”孔子离开后,其他学生问曾子:“老师刚才说的吾道一以贯之是什么意思呢?”曾参回答说:“老师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那就是忠恕之道。”

  这里的忠就是尽己之心以待他人。这不仅限于对君王和国家的忠心,而且包括对父母长辈的孝,对兄弟姐妹的悌,也包括对朋友同事的信。实际上,这里的忠已经涵盖了一个人安身立命和为人处事的基本道德规范。

  《宁静方能致远》http://www.zhulang.com/102701/index.html

  “我赞同佛教的说法,每个人应该有四重感恩:一是感恩父母,二是感恩师长,三是感恩众生,四是感恩自然。是呵,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谆谆教诲,众人的互相帮助,大自然的无私奉献,哪会有我们的今天?!”

  就是这位女士,5岁起就帮助母亲做家务,7岁起就用做手工的收入补贴家济。在学校,她尊敬师长;在部队,她热爱战友;在工作单位,她曾为了营救一位共事多年的员工,不惜卖掉了自己仅有的住宅。她爱大自然,为了保护环境、绿化祖国,还经常奉献出专项捐款。

  ?这里的恕,是推己及人,人己统一的道德情*。人们在立身处世时,自己想做的事情也使别人做得到;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宽容别人,会获得好心情愤怒会使自己受到伤害,怨恨则破坏我们的胃口。

  如果有人无意中伤害了你,就大度地原谅他;谅解是心灵解放的良药;宽容会让你的心情豁然开朗。

  沟通:修炼你的个人影响力人好刚,吾以柔胜之;人用术,吾以诚感之;人使气,吾以理屈之;则天下无难处之人矣。《进德录》大事,清楚地说;小事,幽默地说;急事,慢慢地说;密事,谨慎地说。

  与人相处,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为你的对手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烧死。

  要学会制怒,内省者不迁怒于人。

  如果有人使你发火,说明你已被那个人所控制。

  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结果取决于沟通的质量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神为通己者明,马为策己者驰。

  总之,无论是忠还是恕,其核心内容就是孔子一以贯之的仁道。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如果我们都能把自己放在与他人相处的位置上考虑问题,事事处处先想着别人,严以律己,宽以待人,那么整个社会就会充满谅解和有秩序,变得更加和谐与美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曾子把忠恕之道看作是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很有道理的。

  思考题2:

  谈谈你对“忠恕之道”的理解。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思齐,《包注》:“思与贤者等也。”

  自省,《集注》:“省,察也,察己得无然也。”

  孔子说,见到贤者就应该好好想一想,如何向他看齐;见到没有贤德的人,就应该自我内省,想一想自己是否也犯有同类的缺德行为。

  孔子历来十分重视修身养性。本章言简意赅,提出了两条十分重要的修身途径:一是见贤思齐。也就是说要主动向贤者学习,向贤者看齐,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这里,一个人能否见贤就显得格外重要。只有那些善于发现别人优点和长处、并自觉对比自己短处的人,才能向贤者学习,向贤者看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见贤思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要学会欣赏和赞美别人。

  在欣赏和赞美别人的时候,你的心情也会好起来。

  二是见不贤而内自省。见到别人的不贤之处,首先是提醒自己内省,想一想自己是否也犯有同类的毛病;如果没有,则可以从中吸取教训,并告诫自己:千万不要犯同类的错误。

  这里,不贤成了反省自身的一面镜子。具备这样一种思想境界,对于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准是何等重要呵!

  思考题3

  为什么说,“见贤思齐”是成功的开始?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约:约束。孔子在这里指约之以礼。

  《孔注》:“俭约。”

  《集注》:“不侈然自放为约。”

  孔子说,一个能够自觉以礼约束自己的人,是很少会犯过失的。

  本章孔子强调一个人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这里包括两个问题:第一,以什么来约束自己呢?在孔子看来,当然是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是约束的标准问题;第二,约束什么呢?与前几章内容联系起来看,当然包括要约束自己的言行,甚至欲望,也就是约束的范围问题。

  范仲淹身为宰相,仍以生活节俭约束自己。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说文》的解释是:“言难也。”

  《广雅》的解释是:“讷,迟也。”

  这里应该是指说话要谨慎。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行动要敏捷。

  本章孔子再次强调他的言行观。这里的讷,并不是真的要求君子说话时反应迟钝,而是要求你想好了再说。所谓“贵人迟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做看起来可能慢了点,然而经过深思熟虑,再发表的意见可能更符合实际,也更负责任。

  凡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与其说了做不到,不如想好了再说,且说了就做,雷厉风行。这应该是孔子敏于行的原意。

  在刘少奇的一封信上批写道:剥削阶级当着还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并且明确说“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

  为自己两个女儿取名为李敏、李讷,其中“讷”和“敏”二字,均来自于《论语?里仁篇》中记载的孔子名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化孔子的名言而为爱女的名字,不也正是表明对孔子的肯定和欣赏吗?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27.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