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论语》通读 > 《论语与商道》第十一讲

《论语与商道》第十一讲


  乡党篇第十

  子罕篇第九作业点评

  1、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工商一班程佳妮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分别可以理解成:1、不主观臆测:在现实生活中,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胡乱猜测,包括对人对事对物。无端的猜测只会导致不少坎坷。同事之间相互猜忌会使工作陷入被动;朋友之间相互猜忌会变成敌人;夫妻之间的不信任会导致家庭破裂。因为在每件事情完全结束之前,个人的主观判断,都会有点偏差,不可以执着自己的意见。

  2、不绝对肯定:事物发展不是随着自己的想法来变化的,所以不能绝对肯定,任何事情的对与错或是与非,从来不会是一个固定的答案。

  3、不拘泥固执:不能固执不懂得变化,因为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一定要跟得上变化,才能生存在这个社会上。

  4、不自以为是:世界不是围绕着某一个人而转的,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要能够听取别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喜爱。

  总结来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就是讲求平等对待。做事前多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样才能深受众人的欢迎。

  工商2班奚克:“毋必”,因为天下事不是我想怎样就怎样的,事实往往未必。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的。想必然要做到怎样,世界上几乎没有这种事,所以中国文化的第一部书——《易经》,提出了八卦,阐发变易的道理。天下事随时随地,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在变,宇宙物理在变、万物在变、人也在变;自己的思想在变、感情在变、身心都在变,没有不变的事物。我们想求一个不变、固定的,不可能。孔子深通这个道理,所以他“毋必”,就是能适变、能应变。

  工商1班余迪“毋我”,就是什么事情都能为别人着想,遇到事情冷静分析,也能把事情考虑清楚。不会自私自利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对人对事都能平等对待,做每件事情之前先考虑别人没想到的,为别人着想,什么事情都能考虑在先。这样不仅可以加强人际关系,还能加强自身的思维能力,对每件事情都能想透彻。无论你是否现在真正做到了“四绝”,只要你的人生有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坚持自己的原则,在做事之前都有自己的准则和一定的道理,那你也会逐步提升自己的修养道德,有理想的人生才是我们想要的人生。

  10国航王国斌人与人之间相处,往往会感觉到很痛苦、很烦恼。人生在世界上一定有我,无法做到“无我”。有我就有你,有他。有你、我、他,就有烦恼。毋我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要为别人着想,要乐于助人。这是一种做人的根本。凡事不要光想着自己,要从他人的角度出发来考虑问题。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大家快乐你才会快乐,人生也真正有意义。所以,毋我就是要换位思考,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心理机制。

  报关254刘致远对于固执己见这个词与坚持不懈的界限,我个人认为其实是很模糊的。

  一个人坚持自己的主观意见,别人不赞同就轻易放弃。难道那样就是不固执己见了?列宁说过,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那么这些包括列宁在内的“少数人”就是固执己见了?

  我们身边其实也不乏这种所谓的“大多数人”他们都以为自己是对的,会告诉你这么想、那么做都是错的。你不听,他们就会指责你,说你是个固执己见的人。到底什么是固执己见呢?我还是无法弄清这界限。只是我感觉,那些人比我们的“固执”更己见。

  2、逝者如斯夫工商一班徐宋丹10号“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告诉我们,时间是宝贵的,它不会为任何人而停下,也不会为任何人而消逝。它如溪水般匆匆地流着,没有透露出一丝留念;它如手里的沙,一不小心,就漏完了。时间容易消逝,如果不好好把握,过去了就只有后悔。时间如风,依偎在你身边,时间过去了,又毫不留情地从你身边离开。但是,你只要拼命努力,去追逐,超越它,我相信,它会为你而放慢脚步,而你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这些收获会是你人生最大的财富。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珍惜每一天的心态,珍惜每一天的努力。

  工商1班刘浩孔子在河流的源头,抚今追昔、满怀感慨,自告且忠告所有决心开始“见、学、行”的君子:要像这江水一样,从“闻其道”的源头开始,后浪推前浪,生生不息、前赴后继,无论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无论条件恶劣还是优越,甚至出生入死,都要不断地“固守”、“承担”、“圣人之道”,直到最终成就“不愠的世界”而不退转。这里必须明确,这话既是孔子自己的感慨,也是对所有有志于圣人之道的人的忠告和勉励。这种感慨并不是孔子一人所独有,所谓同声同气,有此心,必有此感。这超越时间,所谓万古同一情怀矣。

  报关2班05奚偲凡用积极的观点来看人生,人生如流水一样,不断地向前涌进。其寓意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相同。“天行健”,是永远强健地运行;“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要我们像流水那样不断前进,也就是“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人生的思想、观念,必须不断进步;沾沾自喜于今日的成就,即是落伍的开始。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可以说是孔子哲学、尤其是人生哲学的精华。它可以从消极和积极两方面看,看宇宙、看人生、看一切。

  报关1班王瑞慧03逝者如斯夫,既有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时间是宝贵的,易逝的,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也随之变化,有些做过的事已不能再回头,一些因当初犹豫而没有做的事,现在想做已经来不及。面对这些,我们只能抱有无奈与惋惜。父亲曾告诉我,时间太瘦,指缝太宽。时间总是不打招呼地匆匆溜走,转眼我已20岁了。这么多年里,有遗憾,有错过,但我清楚这些已是过去。现在珍惜当下才是重要的,抓住我现有的时间、精力和青春,以及爱我的人们和那些我爱的人们。

  報關2班徐怡璐02人生如水,覆而难收,逝者不返,来者犹继,奔赴不息。流去的是时间,流逝的是生命,我们的血液也是这样流淌着,生命就是如此地奔流不息,直至远去。

  历代仁人志士,正因为有感于人生短促,事物变化无常,主张及时抓住当前的时机,或奋发学习,或建功立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直到今天,仍然激励我们去拼搏、去奋斗。

  关于现代时间观念关于时间和空间以及相对论,在爱因斯坦以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告诉人们,没有绝对的事物,一切都是相对的。假设有一个宇宙,其中什么东西都没有,有的只是虚空。对于这样的宇宙,时间和空间就毫无意义,因为实在没有方法来度量它们。可见时间和空间都是依附于“物”而存在的。相对论最大的贡献是告诉了人们,光是有速度的,而且没有任何东西的速度能超过光速。正由于此,对于同一件事的发生,不同的观察者所测得的时间是不同的。最简单的例子是通过望远镜观察极远处的星球。假设某个星球不幸遇到了彗星碰撞,大爆炸后毁灭了,同时发出的光通过10亿光年到达了地球,并被某个天文学家看到。对于这个天文学家来说星球毁灭这一事件正在发生,而其实这个星球早在10亿年前就已经不存在了。

  《时间简史》主要向人们介绍了什么是宇宙论,以及宇宙论最新的发展状况。由于针对的是非专业读者,为了不至于吓倒他们,通篇只放了一个数学公式,就是著名的爱因斯坦质能方程:E=MC^2。上个世纪的科学进展是无与伦比的,《时间简史》以最通俗的语言,对一些最古老的问题做了阐述,诸如:宇宙是什么样的?

  ?时间、空间及相对论,又是怎么回事?

  ?《时间简史》的作者是谁?

  3、匹夫不可夺志工商2班刘陈烈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后来指一般人。比喻即使对一个普通的人,也不能随意改变其志向,也指意志坚定,不可动摇。军队虽然人多势众,但如果人心不齐,其主帅仍可能被人抓去,而主帅一旦被人抓去,整个军队失去了领导人,也就会全面崩溃了。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他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因此,正确的人生志向会让人摆脱逆境的束缚,达成各自的人生目标!对有理想的人来说,任何艰难困苦都是可以克服的,最终都会走向成功之路。

  报关2班19号王菊首先,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财富莫过于自己的理想,有理想才可能有将来。

  其次,对于一个有理想的人来说,应该相信任何艰难困苦都是可以克服的。例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力量那么悬殊的情况下,中国人民凭着必胜的信念和坚韧的意志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相反的,对于没有理想的人来说,任何一点小困难都可能成为他放弃的理由,最后只能与成功插肩而过。

  最后,在日常工作中不能抱着混日子的态度工作,一定要有做好本职工作的信念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克服困难,不断前进。

  国航李少峰28号匹夫虽然只有一个人,但只要真有气节,志向坚定,那就任谁也没有办法使他改变了。这种宁死不屈的事迹,可歌可泣,在历史上不胜枚举。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气节,志向不坚定,则很可能在关键时刻受不住诱惑或经不住高压而屈膝变节,成为人们所鄙视的叛徒。

  匹夫之志,犹如三军之帅,匹夫无志,则如三军无帅。三军无帅将丧失战斗力,匹夫无志则做不成卓越的事情。在思想领域,不存在无“志”的思想,如果匹夫放弃了“志”,也就放弃了卓越。即使是一个普通人,放弃了志向,就什么都没有了。

  4、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报关2赵娜10这也是做人的三个方向:智慧,理性,勇敢。当学习的知识到了一定量时,自己的智慧足于让自己选择对的东西;自己的理性足于让自己能控制自己的私欲;在上述两个前提下,自己表现出来的勇气就符合道义,所以就正气足,不会感到恐惧。

  所谓“仁者不忧”:因为具有仁爱之心,能向人表达自己的善良,诚意,而不是怨恨,嫉妒,这样就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了一种融洽、理性、对自己是善意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当然就不会感到忧虑。

  报关2班44郭建勇者无惧。只要公义之所在:心胸昭然坦荡,人生就不会有什么恐惧。真正做一个勇者,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孔子这里强调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勇者。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恰恰是在需要表现勇气的时候缺乏勇气,比如在面对自己失败的时候、面对自己错误的时候、面对自己贫穷的时候、面对自己挑战的时候、面对自己痛苦的时候,以及面对危险、面对正义和邪恶较量的时候。所以,你是否一个勇者,在平时是看不出来的,只有在关键时刻或发生问题的时候才能予以鉴别。

  工商2奚克100301202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我想,聪明人不会永远没有迷惑,只是他们在遇到迷惑的时候知道怎样去解除迷惑;有仁德的人也不会永远无忧,而是他们在忧愁的时候仍能保持一份理性的冷静和超然,然后积极地面对;勇敢的人也不会永远没有畏惧,只是他们在临危时能够冷静思考,从容面对。

  10.01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恂恂,《说文》的解释是:“恂,信心也。”谓有信实之心,故能恭慎。

  便便,言辩,善于辞令。

  孔子在自己的家乡,和颜恭顺,好像不会说话的样子。而他在宗庙里、朝堂上,则能言善辩,只是说话比较谨慎。

  是呵,在自己的家乡,面对父老兄弟和众多乡亲,理应恭顺谦卑,而不能以学者自居,侃侃而谈。而在宗庙里和朝堂上,情况就不一样了。那里谈论的是国家和社稷大事,关乎大局和百姓的根本利益,必须尽可能地阐发自己的观点,必要时还应据理力争。所以,“便便言”是理所当然的。

  可见,在不同的场合,每个人所处的身份是不同的。只有明白所处的环境,认清自己的身份,才能以正确的姿态发言或讲话。那种不分场合,不顾听众反应,只管自己长篇大论的发言,显然为智者所不取。孔子在乡亲面前与宗庙朝堂之上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言行风格,说明了他不愧为一个智者。在此,我们不禁会自问:我们平时的言谈举止,能够自觉顾及到这一点吗?

  10.02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如也。君子,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下大夫,古代官名,在诸侯国中,三卿为上大夫,三卿属下为下大夫。

  誾誾,读YIN,第二声。《说文》的解释是:誾,和悦而诤也。誾誾,和悦而中正之貌。

  踧踖,读CU(第四声)JI(第二声)。恭敬而内心局促不安的样子。

  与与,与和懙的意思相同,表示行步安舒貌,是面对君王时的仪态。

  在朝堂之上,孔子对下大夫说话,是从容不迫、温和快乐的样子;与上大夫说话,是和颜悦色又能直言诤辩。面对君王时,他恭敬而有点局促不安,又能保持行步安舒、庄重严肃。按照周朝官制,诸侯三卿分别为司徒、司马和司空,或曰上大夫。三卿下各设一至二名大夫,或曰下大夫。孔子在鲁国曾任司寇,隶属于司空,属于下大夫。所以,他在朝廷与下大夫说话,属于同僚交谈,地位相同,当然是从容不迫、温和快乐的。

  而与上大夫说话,属于下级与上级对话,当然要注意分寸,保持和悦而中正之貌。当君临朝堂时,他恭敬而有点拘谨,则表示对君王威严的尊重。

  可见,在同一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每个人须有不同的仪态应对,才能让人感到舒服。有些人言谈举止应对得体,就处处受欢迎,博众人之好感;相反,应对不当,或者用一种不变的仪态面对不同的人,那必然会处处碰壁,成为不受欢迎之人。对此,你有何感想呢?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文化素养的反映。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讨厌。具体说,言语文明包括:一是态度诚恳、亲切。说话本身是用来向人传递思想感情的,所以说话必须做到态度诚恳和亲切,才能使对方对你的说话产生表里一致的印象。

  二是用语谦逊、文雅。如称呼对方为“您”、“先生”、“小姐”等。多用敬语、谦语和雅语,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养以及尊重他人的良好品德。

  三是说话声音大小要适当,语调应平和沉稳。无论是普通话、外语、方言,咬字要清晰,音量要适度,以对方听清楚为准,切忌大声说话;语调要平稳,尽量不用或少用语气词,使听者感到亲切自然。

  从上述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讲究礼仪,无处不在。它活生生地反映了一个人的修养水平,细致入微,仁爱并重。常常是一个不经意的细节,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性和内心世界。只有象孔子那样具有仁爱之心的圣者,才能时时处处表现得如此得体,自然而然,又因时而变。

  10.19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升车,登车的意思。

  绥,系于车中援以登车的带子。

  不亲指,《皇疏》的解释是:“车上既高,亦不得手有所亲指点,为惑下人也。”

  孔子登车后,一定端正地站好,拉着扶手带。在车内,不东张西望,不大声快速说话,不用手指指点点。

  是呵,车的空间本来就不大,如果你对别人上下打量,说话急疾,甚至指手画脚,都是不礼貌的行为。此时此刻,顾及别人的感受,保持安静,礼貌待人,是必须注意的。再看看今天,一些人在公共汽车和其他公共场所目中根本无人,说话声音大到周围的人无法忍受;有的甚至在受到批评或提醒后,干脆就用大嗓门骂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公共场所礼仪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用来对他人表达友谊和好感的符号。讲礼仪可以塑造一个理想的个人形象,也促使你的事业更成功。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要想让别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学会尊重别人。遵守公共场所规范的礼仪,能为人们交往创造出和谐融洽的气氛,建立、保持和改善人际关系。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也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它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美化自身、美化生活,也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际关系和净化社会风气。

  公共场所礼仪对每一个人都十分重要,它直接体现了你的个人修养和文化素质。今天,在公共场所至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穿着得体。尤其夏天,不要穿拖鞋、赤膊,要考虑自己不当的穿着会否给别人带来不便。

  2.上下车时应该有序排队,不要插队。在公交车上不应大声说话,大声打电话,大声开着音响听歌,这会打扰到别人。

  3.最重要的一点,现在已经有了戒烟令,规定公共场所不能吸烟。因为吸烟不仅危害你个人健康,而且二手烟对别人的伤害更大。

  思考题1:

  孔子在不同场合的言谈举止和公共场合礼仪,对你有何启发?

  10.08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噎而谒,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鱼馁(读NEI,第三声),鱼腐曰馁。

  肉败,肉腐曰败。

  失饪,食物烹饪生熟不当。

  饭食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发臭变味,鱼肉变质腐败,不吃。食物色泽不对,不吃。食物烹饪生熟不当,不吃。就餐不到规定时间,不吃。肉切割得不方正,不吃。没有适当的调味酱醋,不吃。肉可多吃,但不能超过饭量。酒可以多喝,但以不醉斋为限。从市场买来的酒和干肉,一般不吃。用餐离不开姜,但不多吃。

  本章详细介绍了孔子的饮食习惯。孔子享年73岁,用现在的标准可能不算长寿,然而当时来说,已经高出平均寿命20岁左右。也就是说,在当时可以算是长寿的。究其原因,良好的饮食习惯,应该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他提出的七个“不吃”,特别是对吃饭定时、定量和饮酒不贪杯的自制力,不是每个人能够做到的。孔子在这方面,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好榜样。我们能做到吗?

  10.10席不正,不坐。

  座席摆得不正,便不入坐。古代无座椅,以席铺地,跪坐其上。所谓座席摆得不正,就是不合礼仪。孔子不肯入坐,也就理所当然了。座席的摆设,不仅是为了方便,更显示出一种礼仪。一个人不仅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而且睡觉也应该有正确的睡相。后面孔子还特意提到:“寝不尸,居不容”。说的就是:睡觉也要讲究姿态,不能直挺挺地仰卧四体。这不仅关乎外在的礼仪,也直接关系到人的身心健康。

  正确的坐姿应该是:抬头,两眼正视前方,躯干挺直,两肩呈水平状,躯干与大腿垂直,两小腿与地面垂直或向前伸,两足平放地面,使膝关节后面的肌肉、血管、神经不受压迫,坐时感到舒适而又不易产生疲劳的感觉。

  正确的立姿应该是:使头背、臀和脚跟在一条直线上,两肩在同一水平上自然下垂,抬头、挺胸、两眼向前平视,腹部微内收,两脚稍稍分开约两拳距离,脚尖微向外斜,把全身重量落在两脚的脚跟和外缘上。

  正确的行姿应该是:为了维护身体的左右平衡,上身要保持端正姿势,当右脚向前迈步时,左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向前移;当左脚向前迈步时,右手同时向前摆动,身体重心又向前移。如此反复,两脚脚尖,应该指向前方,不要向里勾或向外撇。

  正确的睡姿应该是:身体向右侧卧睡,而不能直挺挺地平躺。因为人的心脏偏左,右侧睡有利于全身的供血达到相对均衡状态。

  10.18寝不尸,居不容。见齐衰者,虽狎必变。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迅雷风烈,必变。

  齐衰,读ZICUI,均为第一声。丧服的一种。丧服分五等,最重的一种叫斩衰,齐衰其二。

  狎,读XIA,第二声。通常指亲近而态度不庄重。“狎者,素亲者。”此处指平时亲密之人。

  凶服,《孔注》的解释是:“送死之衣物。”也就是丧服的意思。

  式,这里指车前横木,以示行礼。

  盛馔,指丰盛的宴请。

  孔子睡觉也讲究姿态,不能直挺挺地仰卧四体。在家闲居时,不必象见客时那样正容。见到穿丧服的人,即使平素很亲近的,也要严肃正色。看到为官者和盲人,即使平时是很熟悉的,也要特别表示礼数。坐车外出,孔子见到穿丧服和背负国家标记的人,都会用手扶车前横木,以示行礼。遇到丰盛的宴请,他一定会改变神色,以示诚挚的谢意。突然碰到雷电狂风,他的表情会马上严肃起来,以示对上天的敬畏。

  思考题2:

  对照孔子良好的生活习惯,看看你是怎样做的?是否有借鉴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0.12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

  问,问候的意思。正如《刑疏》所解释的那样:“问,犹遗也。”遗,就是赠送的意思。古代问候他人,皆有礼物。

  托人带去对他邦朋友的问候,孔子一定是再三施礼,遥遥相送。是呵,托人问候远方的朋友,一定要表示出足够的诚意。所以,孔子拜了一次不够,再拜一次。反之,如果你只是心不在焉地随口捎带一声,别人也不会认真地传达你的问候。

  10.14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厩,马厩。不问马,马厩遭火灾,孔子不问是否伤马。

  马厩遭火灾,孔子退朝回来,首先问:“是否伤人了?”而没有问是否伤了马。

  这段简短的话语,主要说明在孔子心目中,人是最重要的。是呵,孔子终身倡导做一个仁者,而仁者爱人是最重要的。前面我们已经看到孔子曾把“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作为自己终生奋斗的目标。用现在的话说,也就是以人为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忘记把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这里特意提到孔子不问马,并不是说马不重要,而是与人相比,人是更重要的。

  10.17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无所归,指无亲人以葬之。

  殡,此处指与安葬有关的一切事宜。

  虽,这里是即使的意思。

  拜,这里是行拜礼以示谢。

  朋友死了,无亲人以葬之。孔子说:“我来料理丧事吧。”朋友的馈赠,即使是贵重的车辆、马匹,只要不是敬其祖考的祭肉,孔子是不行拜礼的。本章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说的是孔子主动为逝去的朋友料理后事。如果说朋友在世时,互相之间的交往还多少带有功利目的或者情面难却,那么朋友去世了,能够像孔子那样一如既往,并主动为朋友料理后事的,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很显然,对逝者的态度比对生者的态度更能说明孔子对朋友的真诚,也更说明了孔子是一个真君子,仁者爱人的胸怀和对朋友的人文关怀可见一斑。

  第二件说的是孔子对朋友馈赠的态度。车辆、马匹与祭肉相比,车马显然比祭肉礼重。然而,孔子对前者不行拜礼,而对后者行拜礼。为什么呢?因为孔子认为,后者礼轻情义重。正如《集注》解释的那样:“朋友有通财之义,故虽车马之重不拜。祭肉则拜者,敬其祖考,同于己亲也。”馈赠祭肉者,把你看做是同一祖先下的家人,所以受赠者也应该把馈赠者所祭祀的祖先视为自己的祖先,这时行下拜礼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以上两件事看起来好象并不关联,其实寓意是相同的,都是讲孔子对朋友的态度,讲他仁者爱人的胸怀和对朋友的人文关怀。

  第一件事,通过对逝者的态度来说明孔子对朋友的真诚;第二件事,通过对赠祭肉者行拜礼来说明孔子更重视朋友之间的情义,礼轻情义重于是成为朋友之间真诚相待的处事原则。

  思考题3:

  从日常生活中举例说明“礼轻情义重”的道理。


  (https://www.daowx.cc/bqge4915/3103533.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