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岛 > 飘渺烽烟 > 173.第一百七十三章,离家

173.第一百七十三章,离家


  赵王赵丹既已决定委任赵括为帅,当下便着叔父赵豹去张罗典仪事宜。

  十五万援军以及粮草辎重将在三天后全部集结完毕,拜上将军的典仪也在那时举行。

  赵丹坐回案前,提笔蘸墨,欲书写谕旨。

  蔺相如躬身询问道:“大王,您打算如何处置廉将军?”

  赵丹道:“廉颇用兵不力、丧师失地,又屡次抗旨、藐视寡人权威,罪该问斩。但寡人不是冷酷绝情之人,念在他乃赵国宿将,往年立过战功,寡人不会对他施加重罚,只暂且革除他的职务,让他在家中好生思过反省。”

  蔺相如低声吁了一口气,作揖道:“大王仁义,微臣先代廉将军多谢大王开恩。”

  赵丹微微一笑。

  赵括抱拳道:“大王,不如让廉将军暂时留在军中,助微臣一臂之力,这也是给他将功补过的机会。”

  赵丹的宽眉稍为皱缩,抬眼看向赵括,含笑道:“括兄,你的想法固然是好的,可廉颇那个臭脾气,是没法当你的副将的,他留在军中,只能给你裹乱。”

  赵括也皱起了眉,道:“我们赵军正值用人之际。”

  平原君赵胜道:“阿括,你是廉颇的晚辈,现今却要取得他的主帅之位、在军中做他的长官,单是这条,廉颇就未必对你心悦诚服了。而即便廉颇不介意居你之下,他主张的战术却与大王的旨意相背,你此趟又恰是按照大王的旨意打进攻战,所以廉颇怎肯听从你的号令?他连大王的圣旨都敢违抗,遑论你的军令?”

  赵丹颔首道:“胜叔父所言极是。括兄,设想异日你在长平为攻战部署,那廉颇却处处反对你,这仗你还能打得下去吗?”

  赵括不是不了解廉颇的性格,自然知道赵丹和赵胜言之有理,遂不再谈论此事。

  蔺相如双手笼在袖子里,心中暗暗喟叹。

  赵国的国运,挚友与晚辈的命运,俱使这位赤诚贤能的老臣忧虑忡忡。

  午后,赵括交接完六师署的公务,辞出王宫。赵丹一向待赵括亲厚,遂先赏给赵括许多珠宝珍玩,作为鼓励。赵括将这些赏赐都带回了马服君府。

  到黄昏时分,赵胜、赵豹、虞信、蔺相如、楼昌、郑朱等赵国重臣高官皆携着礼物来马服君府道贺,相国田单也遣家仆送来厚礼。赵括素与同僚们友好和睦,少不得在府中设下盛宴款待,饮酒畅谈至深夜方歇。

  第二天晌午,赵括和自家的两个胞弟赵平、赵衡,庶妹赵芩,兄妹四人一道出城,在郊外选购了百亩田地,下午又回到城内买下好几处大宅。之后的两天,邯郸的一些中等官员、名门贵族子弟纷纷携带礼品,到马服君府参拜祝贺。赵括和这些人不算熟稔,本欲推拒,奈何众人热情甚高,他又一贯是温雅礼貌的性格,因而推拒不了,只能也留他们酺宴,以表谢意。

  赵括的母亲郑氏冷眼瞧着这几日的景况,内心焦急如焚。是晚,她趁着赵括款宴宾客,独自在卧房写下一封谏书,连夜入宫求见赵王。

  赵王赵丹正在剑库里挑选宝剑,忽闻赵括的母亲造访,忙吩咐宦者令前去引领。

  赵丹在书房接见郑氏,郑氏跪地伏拜行礼,赵丹和气的笑道:“老夫人年纪大了,不必行此大礼,快快平身。”

  郑氏双手高捧谏书,道:“老身浅见,恳请大王寓目。”

  赵丹纳罕:“老夫人从不过问政事,今晚怎突然来向寡人上书了?”便让宦者令取过帛书,在案上展开。

  待浏览毕,赵丹眉头深拢,道:“老夫人竟是要寡人收回成命?你反对寡人任命括兄为新帅?”

  郑氏神情端严的道:“是,老身求大王收回成命,赵括不可为帅!您若派赵括挂帅,必会害了赵军、害了赵国!”

  赵丹听闻此言,不怒反笑,摆手道:“老夫人不懂军国大事,莫要胡言。”

  郑氏道:“并非老身无知胡言,老身方才所说的话,实是先夫生前再三叮嘱的。”

  赵丹嘴角微撇,淡淡的道:“哦,原来又是赵奢将军交代的。”

  郑氏没留意赵丹的不豫之色,继续道:“阿括自小研习兵法,博览众家兵书,他天生聪慧、记性好、口齿伶俐,故而与人论兵总能得胜,连先夫也辩不过他。大王和各位大人总是称扬阿括精通兵法、天纵英才,可先夫却说阿括不懂兵事,只因阿括在辩论时过于自信,浑然不顾真正战役之中的生死相搏。”

  赵丹笑道:“论兵原是假设,非真正战役,何必去深究生生死死?有真知灼见才是最要紧的。寡人倒也听过括兄对战役的见地,他虽身在邯郸,却能针对上党战事作出准确的判断,如此岂可说他不懂兵事耶?”

  郑氏道:“大王,老身知您十分赏识阿括、对阿括寄予了厚望,您期望阿括能像先夫那样为赵国力挫秦军。可是,阿括却是和先夫不一样的人哪。想当年先夫在世时,但凡领受了君上与宗室的赏赐,他都会全数分赠给军中将士和朝中士大夫们,而阿括领了大王的赏赐,却只自己保藏使用,从不与同僚分享。还有,先夫当年,只要接受了出征任命,便全心扑在战事上,再不过问私家琐事,可阿括此番受命后,不是在家中饮宴,就是带着家人置买田舍。阿括和先夫,当真是完全不同的人,请大王慎思!”话音甫消,便俯身磕下头去。

  赵丹让宫女搀起郑氏,脸上依然笑着,道:“老夫人,你说的这些事情,在寡人看来,括兄并无做错。寡人赏给括兄的珍宝财物,本就是让括兄一人消受的,他适当赠一点给至亲挚友,那是无妨,可若全都分给其他军士、士大夫,便是太不敬重寡人的心意了,寡人可是要不高兴的。此外饮宴、置买田舍等事,亦无伤大雅哉,寡人原先担心括兄为战事过于紧张焦虑,眼下他做些乐事、琐事,正可助他放松心绪。”

  郑氏被赵丹驳得哑口无言,低下头轻轻叹息。

  赵丹喝了半杯温茶解渴,又接下去道:“括兄为人处世的作风与赵奢将军不同,这并不妨事。都平君田单、已故的望诸君乐毅,他俩的行事风格也有别于赵奢将军。大家均是贤臣良将,只要忠心耿耿的为寡人解忧、为赵国守土开疆,也就足够了,不必在生活小节上挑刺找茬。老夫人觉着寡人之言可有道理?”

  郑氏低着头,沉默不答。

  赵丹凝一凝神,表情中多了几分庄严,道:“老夫人,寡人绝非一意孤行的国君,此次寡人任命括兄为帅,平原君、平阳君、上卿虞信等重臣均是赞同的。老夫人纵然以为寡人年轻鲁莽,却也该相信平原君他们的眼光啊。”

  郑氏心下骤慌,急忙施礼道:“老身不敢置疑大王慧眼!”

  赵丹微笑道:“时候不早矣,老夫人请回吧。括兄明日就要出征,老夫人作为母亲,此际应好生鼓舞他才是。”

  郑氏蛾眉愁蹙、牙齿紧咬,踌躇须臾,伏在地上说道:“大王,您心意已决,老身再不敢出言梗阻。老身仅有一事相求,伏乞大王应允。”

  赵丹道:“何事?老夫人但说无妨。”

  郑氏一字一字、清晰分明的道:“若赵括不能称职,请大王赦免马服君府连坐之罪。”

  赵丹闻言一怔,心中突然五味翻涌,强颜笑道:“老夫人,休说不祥之言!”

  郑氏央告道:“老身无法替先夫阻止赵括挂帅,深感愧对先夫,唯有尽力保护家眷,以使先夫泉下安宁!求大王应允!”

  赵丹待赵括亲如手足,爱屋及乌,平日对郑氏也颇为尊重关照,此刻不忍教郑氏难过,遂写下一封“赦罪书”,交给郑氏。

  郑氏叩首谢恩,辞别赵王,乘车回到马服君府。

  其时夜色已深,习习微风吹散了邯郸城日间的暑气,天上冷月当空,银光冽冽铺泄。

  季夏之夜,却仿佛四处弥漫着隆冬时节的寒意,冰凉透骨。

  郑氏举头望了望天穹,双眼晶莹闪亮,似是噙着泪。

  “我是个愚钝的妇人,我无计可施……夫君,请你原谅我……”她长吁短叹着,不由得加快步伐,来至家庙,推开门走进去。

  灯火摇曳,明暗烁动,厅堂中赫然有一个男子的身影,直挺的跪在灵位前。

  这个身影当然不是赵奢的魂魄显灵。这是一个活人,比赵奢年轻、也比赵奢清瘦俊雅,却有着一派酷似赵奢的刚强正气。

  男子听到推门声和脚步声,回首温和的唤道:“母亲,您回来了。”

  郑氏泛红的双目只盯着赵奢的灵位,并不看男子一眼,淡淡的道:“我方才进宫,面见了大王。我想求大王收回成命,莫以你为帅,可大王不肯听我的。”

  赵括微微一笑,笑容在昏黄灯光照映下显得格外凄瑟。

  郑氏缓步走到赵括身畔,道:“既然大王不听我谏阻,我也只能另求大王给我们家一个恩惠。”说着便取出那封“赦罪书”,递给赵括。

  赵括将文书阅览了一遍,默然不语。

  郑氏叹了口气,道:“你勿怪我做出这等不祥之事,我只是要给我们家留一条后路。”

  赵括含笑点首,说道:“‘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乃智慧之举,母亲做得对。孩儿须感谢母亲,母亲为孩儿解除了一大后顾之忧。孩儿原也思虑着,倘若战场失利,大王会否迁怒于家中亲眷,而孩儿又不便亲自向大王讨要这封‘赦罪书’。现下母亲取得了大王的恩惠,那是再好不过。”

  郑氏坐下来,左手扶住赵括右臂,颤声道:“你……你也想过……战场失利?”

  赵括笑道:“孩儿挂帅,自当抱着必胜之心。然而战场险象莫测,此次与秦军交锋尤其兵凶战危,孩儿不是神仙,没人能保证孩儿定然不输、定然不死。”

  郑氏惊讶道:“你既已知晓此战极是凶险,为何却不推辞?只要你推辞,大王也好,平原君他们也罢,谁又会逼迫你挂帅?”

  赵括抿嘴一笑,双目中泛现坚毅锐利的神光,道:“是国情和形势所迫,赵军必须出战,而眼下能统帅赵军出战攻打秦贼的,只有孩儿。此时此刻,赵国和赵军须勇往直前,孩儿亦须勇往直前。”

  郑氏道:“我这两天也有耳闻,都平君居然在这个节骨眼上一病不起了。唉,即使都平君没病,目今赵国和齐国邦交失和,大王也未必愿意将这么大的兵权交给一个齐人,相较于外人,终归是自己的族亲更为可信可靠。”话至此处,她抬眼望向赵奢的灵位,苦笑道:“夫君,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这样的一副重担,偏偏就落到了阿括的肩上?”

  赵括握住母亲之手,安慰道:“为国而战,自古便是男子汉大丈夫的本分与荣耀,母亲无需伤感。”顿了一顿,温然笑道:“母亲,大王赏赐的财物,孩儿都收在库房里了,您和弟弟妹妹们要用的时候只管支取。孩儿新买的土地和住宅,全是留给您和弟弟妹妹的。今后弟弟、妹夫在仕途上如有不顺,那也不用太慌促,凭着这么丰厚的资财,大家总能维持富足的生活。”

  郑氏听了这番话,不禁身躯簌簌发抖,眼泪夺眶而出。

  赵括虽只字不提死亡,言语却俨然涵着交代后事的意味。

  是时,赵平、赵衡、赵芩三人皆走入厅中,跪在赵括身边,泪汪汪的道:“长兄……”

  赵括眼鼻酸涩,差点也要跟着落泪,但他勉力抑住,爽朗的哈哈一笑,道:“母亲、阿平、阿衡、芩儿,你们别多心,我给大家聚敛财富,原是为了让外人以为我贪财。你们想,等我这一仗得胜归来,我即是为赵国立下不世之功,虽说大王向来待我亲密,我却也害怕‘功高震主’引来大王猜忌,但我若是个‘贪财’之徒,大王便会认为我志在财而不在权,也就不容易猜忌我了。”

  赵平、赵衡、赵芩破涕为笑,道:“恩,长兄一定会得胜归来,我们都等着长兄!”

  赵括对弟弟妹妹们说道:“我不在家时,全由你们侍奉母亲了。”

  赵平道:“长兄放心。”

  赵括笑道:“我当然放心啦,你们一直以来都比我孝顺得多。你们早早成了家,延续了家族的血脉,不像我,这么大年纪仍未娶妻生子。”

  赵平、赵衡、赵芩均笑着不说话。

  郑氏伸手抚摩赵括肩背,道:“你这孩子,在婚姻大事上也实在是任性,不管我和你父亲怎么严厉的催你、责备你,你始终不听,你非要等着你的神女仙子出现。你这趟出征回来,我绝不许你再那么漫漫无期的等下去了。”

  赵括两颊红热,笑道:“孩儿的神女仙子一定会出现,孩儿有耐心等待她。”

  郑氏无可如何,摇头唏嘘。

  一家人又围坐着叙谈了一会儿,近丑时,各自回房就寝。

  次日辰时,赵王赵丹在王宫大殿中举行隆重的典仪,拜赵括为上将军,亲授文书、印绶、虎符、盔甲,以及一柄他珍藏多年的诸犍首精铁宝剑。

  赵括跪受,随后在宫人的服侍下披上铠甲,腰佩宝剑。

  赵丹望着赵括,目光炯然,道:“寡人在邯郸静候马服君佳音!”

  赵括英气勃勃的抱拳,高声道:“微臣定当竭尽智勇,为大王、为赵国驱除敌寇!”

  晴阳高升,朗朗碧空万里无云,一行鸿雁排成“一”字,整齐的展翅西飞。

  邯郸城外广袤的黄土地上,一支十五万甲士的庞大军队也排着严整的队伍,威武雄壮、浩浩荡荡的向西方挺进。

  赵国君臣站在巍峨的城楼上,目送军队远去。邯郸百姓聚集于城楼下,翘首瞻望国家的勇士。

  赵括骑跨白马,左手握紧缰绳,右手执鸾凤双刃矛,银色盔甲映着日辉,闪耀出灼亮炫目的光彩。

  这样灿烂的光彩,是贵族的尊荣、英雄的鸿志,是家邦同胞眼里心中殷切的企盼,是一国强盛壮大、令四方宾服的希望!

  赵括生性温和开朗,温和开朗的人在执行任务时,常常期冀能获得亲友们的祝福。

  他背后的亲友和国民诚然尽皆祝福他,他的所有战友也都衷心拥护他。

  可是远方的亲友,远在异国的亲友,又将是作何感想?

  赵括左手松开缰绳,轻轻拢了拢领口。

  他铠甲之下是一身绛红底色、点缀靛蓝螭纹的锦袍,螭纹均是刺绣而成,形状优美、工艺精湛,正是出自婷婷之手。


  (https://www.daowx.cc/bqge123822/7041236.html)


1秒记住笔趣岛:www.daowx.cc。手机版阅读网址:m.daowx.cc